随着市场车型越做越细,尤其是在价格和配置的拼杀中,汉的那个十几万价差大战就越来越难出现。以前比亚迪汉能靠价格优势,和理想ONE拼个你死我活,差个10万、15万的也不是事儿。那会儿,汉用21到23万的价位,的确可以秒掉一些入门级合资B级车,比如说别克君威、帕萨特,尤其是相较它们的优惠,差个几万甚至更少,买车的还觉得划得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合资车的价格直降,从原本的20万级别,搞到后面只能3线城市开车妹子们随便20出头就能撩到几款合资中型车,帕萨特、蒙迪欧、君威,价格动不动低到11-13万区间。你说,汉16万还带点优势?剩下的配置和品质,和人家比一下,也真没谁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用料其实也有所提升,比如说,汉车内用料还是偏硬、偏塑料,做工虽然不错,但放在同价位的合资车或者一些国产新车里,也不算多出彩。对比之下,别克君威那用料是真的扎实,座椅包裹软硬适中,隔音也明显做得更好。而续航呢,这次比亚迪确实补足了,但我也猜测——没细想过,实际上续航对比中,别克、帕萨特都已经出现了续航缩水的问题,现在续航差距其实也不是那么明显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考虑到,汉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智驾软硬件升级后,能带来更丰富的智能体验。这点看不少圈内修车师傅说,汉的智驾算是现阶段自主品牌里做得比较不错的了。只不过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固有的心智——比亚迪的车,是不是还像几年前那么差。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比亚迪的网约车很多,其实真不是个坏事。你想想,一个城市里,开比亚迪的司机多了,路上遇到那辆车的频次就高。正是这些司机,让更多人看到比亚迪的耐操和实用。而且,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短时间内普遍在45%到55%之间,平均还可以。这么一想,16万的汉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花哨。
还有一点,就是品牌认知的偏差。我身边朋友很多都在不经意间提到,20万以上买啥,护卫舰都快绝版了,几十万级的车,买个性价比和用料都差不多的车型,干嘛还要那么折腾?其实大部分人对汉的认知,还停留在去年那种价格坚挺、配置一般的阶段。
这个市场,变得太碎了。用户越来越成熟,价格战也越来越残酷。就算汉目前还算有些优势,更多时候,还是得看对手怎么折腾。比亚迪未来半年,势头会继续起来吗?取决于它是不是能在产品上再突破点。别说新架构、多点软件升级,就是别墅门口那台新物流车,都还得费些时间打磨。
我还在想,像护卫舰07这种车型,几个月就直接绝版,市场对模仿、快改的接受度,其实也在变。有时候我真觉得,过去那种有特色的大胆设计,也许反而不符合量产节奏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新车型都趋向保守?开发成本、供应链的压力,一下子都把创新捆得死死的。
说到供应链,你知道的,汽车这玩意儿就像做菜一样,有好料不一定就会做成美味菜,但没有好料,肯定没戏。不光是材料成本,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才是决定车企最后利润的关键。比亚迪强在它自己控制的产业链,但问题是,这种自给自足是不是会在某个环节变成孤岛?
也会有人说,品牌还得时间去沉淀。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上的硬实力不少,但在传统豪华感、用料品质的认知上,依旧微妙。我记得一位销售叹气说:你知道吗,其实有些客户看中的是‘感觉’比亚迪的车能站得住脚,才敢掏腰包。这是个真问题。
(留个悬念)我在车内看了半天,思绪飘到这:汉还能怎么打?在价格已经被拉平的情况下,配置、品质、品牌认知哪个才是真正的决胜点?也许,那个最后一公里,才是更好看的战场。
你觉得呢?你会考虑,花16万买汉,还是更偏向那些价格便宜、用料扎实的合资车?或者说,国产新势力中,哪款车型能在你心里真正摆脱标签?
话说回来,有没有搞错,别说20万以上的车——我还真觉得,现在买车真得多看多比较,不然都被价格标签给绑架。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