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展厅,我很快被一辆边角略显突兀的旅行车吸引。手上还拿着咖啡,屏幕上刚刚看到享界S9T那个价格——30.98万到36.98万的区间,预售火爆得让我有点懵。那天和销售的小哥聊了几句,他说:这款车刚预售就确认了大半,7500台定额都还算保守——不过你看,这车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我咂了一下嘴,心想着,旅行车在国内市场其实不算大咖。在三四线城市,有人喜欢空间大点的,买车还讲个实用二字,可它在我心里一直是段冷门。这次余承东坚持做旅行车,听起来挺突兀,甚至有点任性,但仔细想了想,倒挺有道理。
先说这车的微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尾的设计真有用心。灯组采用跟SUV类似的分体式灯,尾部的线条简练,车顶线拉得很长,跟中大型SUV有点像猎装版非要拉长那意思。这一变,视觉效果就变得更拉伸一些,比例也更协调。
我站在这车旁,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会觉得这车不一样?除了外形,技术层面的那些事儿其实也挺微妙。
旅行车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它比那么多SUV更低、更贴近地面,风阻系数(估算一下,0.22左右,估算/体感)比一堆SUV都低。对电动车来说意味着啥?续航更持久,油耗更低(其实不用油,不过能耗降低的感觉一样好),这是我觉得贴地的优势。
实际上,后面那块大电池底盘布置,重心进一步压低。有人问:这车操控会不会更好?我觉得——会。空气悬架也是买车时考虑的一个点,可以调节底盘高度,野一点也不怕。你如果问我:能不能跑烂路?我心想:这个烂路全看心情,但技术上,它比普通轿车强多了。
我刚才有点偏离了重点——说到这个偏离,其实我更想讲讲为什么旅行车会是个突破口。
市场上,像问界M5和M7,都是SUV/中大型SUV的王牌组合。它们的成功,让鸿蒙智行依赖这条路走得很顺,收入也算稳定——但单腿走路的问题,可能就藏在这成功里。
我一直在想:如果市场变化快,单一品类终究不够——尤其是当SUV逐渐饱和,增长空间有限。这个变数,谁都知道,比如去年SUV销量占比从44.3%到49.2%,表面看上涨了,但实际上,这已变成一种空间饱和的信号。从2019年到2025年,轿车的市场份额也在变化,比例虽小,但变化明显——那说明,轿车依然有韧劲。
恰恰在这个变中,旅行车的地位就变得不一样。它融合了轿车的操控和SUV的空间优势,又利用电动车平台的布局优势——尤其在外观和空气动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还记得,一位修理工在朋友圈发得一句话:这车真轻巧,没我想象得那么难搞。我心里想:对,旅行车的简单是它的优势。
而且,技术上讲,很多新能源车用比例失衡的形式破局。比如长车身、短前悬,或者车顶线条延伸,就像一幅油画,对比短浑的MPV或者臃肿SUV,旅行车的设计让人觉得看得顺眼。
有个问题:你会觉得,这车的空间够用吗?——我觉得,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局限。宽敞的大后备箱,搭配可调节高度调节的空气悬架,拉个自行车、装个家具都不在话下。这怎么说呢?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有载人+载货的双重需求,旅行车刚好打通了这两个痛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考虑到价格,30多万的样子,在空间+颜值+智能配置上已经挺有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市场接受度还不算大。你们觉得呢?难道未来的市场就要被SUV和跨界车吃掉了吗?还是说,真正的机会在那几个细分品类里?我也在想。
我这时开始自嘲:居然会被一台旅行车搞得这么多思考,真是废话连篇。这不值得吗?毕竟一个产品如果能带来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不就是汽车业的创新吗?
对了,临场的小算一下,这辆车的百公里能耗我估算:电池约80kWh(这段先按下不表),综合工况续航能到600~700公里,心算大概9块钱左右一百公里(还很粗糙的估算),对比一个中端SUV,差不多能省三、四块油钱。
你问我:为什么不做纯粹的三厢轿车?大概是因为,单一的车型选择太窄。在新能源布局上,旅行车可以弥补这种空间无限的短板。它也是对硬核的挑战——不仅要看颜值、操控,还要看是否能满足多场景用途。
其实这次余承东表态,给我一种感觉,他不是单纯做品牌产品那样简单,而是在布局一个生态大盘。旅行车作为突破口,可能只是个起点——也许将来,鸿蒙智行会推出多功能车型组合,车内车外都智能。
对这个行业,没想过的猜测是:是不是未来空间会成为比速度还重要的指标?毕竟,长途出行、家庭出行,空间和舒适感一直都是刚需。而在新能源的帮助下,这个需求被放大得更长远。
说到这,你会不会觉得,旅行车其实也挺温柔的吧?不像SUV那么要猛要酷,反而把舒适、实用、颜值一锅端。
攒了大半天,我想,未来驾驶时,那从车窗外看过去的长线条,也许会给我们一种安稳而优雅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不能成为我们心中理想车的一部分?也许,只要用脚步去实际试驾一番,就会知道答案。
问题依然悬着:谁会是第一个真正接受旅行车这个品类的先驱?这个小细节或许会成为行业的转折点——或者,根本只是我个人的小幻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