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京东下场了,拉着宁德时代和广汽搞了个“国民好车”项目。这组合听着就有点跨界混搭的味道,一个电商巨头,一个电池霸主,再加一个传统车企,凑一桌打牌,牌路肯定不按常理来。他们想干嘛?重新定义“国民好车”。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半天。啥叫“国民好车”?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几十年前,我们的“国民车”是永久牌自行车,再后来是桑塔纳,捷达,富康这“老三样”。那时候的定义很简单:耐用、能跑、有点面子。核心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大家伙儿的账本也简单,就是一笔纯粹的金钱账,买得起、修得起就行。

但现在,时代变了。当汽车保有量已经高到让每个大城市都堵得怀疑人生的时候,“国民好车”的内涵早就不是那回事了。如果还停留在“皮实耐用”的层面上,那基本属于刻舟求剑。今天的牌桌上,玩家们要算的账,复杂多了。

我习惯把这种事儿分成三本账来算。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第一本,还是【金钱账】。

这笔账现在最拧巴。一方面,消费者的钱包确实紧了,买车越来越看重“值博率”。七八万的预算,以前可能只能看看最丐版的合资小车,配置素得像毛坯房。现在呢?国产电车能给你大屏幕、智能车机、各种影像,恨不得把冰箱彩电都塞进去。就像这次广汽拿出来的埃安UT,七万块,给华为云车机,给540度影像,座椅还弄得跟沙发似的。这就是典型的“价格下探,配置溢出”。车企不这么干不行,因为你不干,旁边的小米、比亚迪、零跑们会把你卷到怀疑人生。

但另一面,这笔金钱账的隐形成本在急剧增加。补贴退坡和购置税就是最显性的两项。今年年底这波抢购潮,本质上就是政策窗口关闭前的“末班车效应”。国家掏钱帮你养车的时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束。明年再买,同样的车可能就要多花一两万的真金白银。这对于一个预算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这笔账,车企会帮你算,销售会天天在你耳边念叨,目的就是催你赶紧“上车”。

更有意思的是“相对价格”。当特斯拉一次次往下“发射”,当比亚迪把秦的价格打到798,整个市场的定价锚都被砸得稀碎。以前你觉得十万买个车天经地义,现在可能就会琢磨,是不是再等等,门口的野蛮人会不会把价格砸穿地心?这种观望情绪,本身就是金钱账里最大的“机会成本”。买早了怕站岗,买晚了怕错过补贴,里外不是人。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第二本,是【情绪账】。

这本账,在今天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超过了金钱账。尤其是对于家庭用户,特别是家里有娃的宝妈群体,一辆车提供的情绪价值,简直是刚需中的刚需。

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一朋友,前两年换车,他媳妇就一个要求:停车必须方便。为啥?因为她每天接送孩子,学校门口、老小区里,车位比脸还干净,每次停车都像参加驾校科目二考试,手心冒汗,旁边还总有热心大爷在“指导”。孩子在后座一哭,心态直接爆炸。后来换了辆带360度影像的车,他说他媳妇的“路怒症”都治好了,家庭氛围都和谐了不少。

你看,所谓的“540度影像”、“倒车防误踩”,在技术宅眼里可能就是几个传感器和一套算法,但在一个新手妈妈眼里,这就是“安心符”。它解决的不是“能不能停进去”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不焦虑地停进去”的问题。前者是功能,后者是情绪。前者值一千块,后者可能值一万块。

还有座椅的舒适度。以前我们说车,聊的都是发动机、变速箱、百公里加速。现在很多家庭用户,尤其是跑过几次长途带娃出行的,开口就是“这车后排能不能放平”、“座椅靠背角度能不能调”、“坐久了腰疼不疼”。为啥?因为一趟两三百公里的旅程,孩子在后座睡不踏实,老人坐得腰酸背痛,全程闹腾,你就算开个V8跑车,心情也好不到哪去。这种被“折磨”的烦躁感,就是情绪账上的巨大赤字。反过来,一个能让全家人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移动客厅”,它提供的“省心”、“安宁”,就是巨大的情绪资产。

所以你看京东、广汽他们提“国民好车”,切入点很刁钻。他们没怎么去强调三大件,反而把“倒车影像”、“座椅舒适度”这些细节拎出来说。因为他们很清楚,在存量竞争时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冰冷的参数,而是这些能实实在在抚平你日常焦虑的“人性化”设计。

第三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相对收益账】。

这本账的核心是,你花同样的钱和时间,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燃油车时代,这笔账相对好算。同价位里,无非是德系的质感、日系的省油、美系的厚重之间做取舍,大家在同一个维度里“卷”。但电车一来,维度变了。

比如,你花七八万买个小电车,你获得的“相对收益”是什么?首先是使用成本的急剧降低。电费比油费便宜,这是最直观的。我有个同事,每天通勤来回60公里,以前开油车一个月油费小一千,换了电车后,自己装了家充桩,一个月电费不到一百块。省下来的钱,够全家吃好几顿大餐了。这笔账,日积月累下来,相当可观。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其次是“智力平权”。以前,想要一套流畅好用的智能车机,一套L-2级别的辅助驾驶,没个二三十万想都别想。但现在,由于供应链的成熟和内卷,这些东西迅速下放到了十万以内的车型上。你花七万块,能在车上刷淘宝、看视频、用语音控制一切,车机流畅得像个平板电脑。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体验上的“越级”,就是巨大的相对收益。你用买一部功能机的钱,提前享受到了智能手机的便利。

当然,相对收益也伴随着相对风险。电车的保值率、电池衰减、冬季续航打折,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但对很多用户来说,尤其是那些有家充条件、主要在市区代步的家庭,用这些“远期风险”去换取眼前的“巨大便利和低成本”,这笔交易在他们看来是划算的。他们算的是一笔“当下值不值”的账,而不是一笔“十年后还值多少钱”的账。

把这三本账捋清楚,我们再回头看“国民好车”这个概念,就清晰多了。

它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性能冠军,而是一个多维度的“平衡体”。它必须在金钱账上足够亲民,让你买得起、用得起;在情绪账上足够体贴,能帮你解决日常琐碎的烦恼,提供情绪价值;在相对收益账上足够聪明,让你能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京东、宁德、广汽的这次联手,本质上就是一次对“新国民车”的定义权抢夺。京东掌握着最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它知道用户在搜索什么、抱怨什么、渴望什么,这决定了这辆车的情绪账必须好看。宁德时代掌握着电池核心技术,它决定了这辆车的金钱账(主要是使用成本和安全性)的底线。广汽则负责把这些需求和技术,整合成一个可靠、耐用的实体。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这套组合拳,打法已经和传统车企完全不同了。它不再是工程师导向的“我造什么你买什么”,而是用户数据导向的“你需要什么我造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逻辑转变。未来的汽车市场,可能不再仅仅是车企之间的竞争,而是这种“生态联盟”之间的竞争。谁能更精准地算出消费者心里那三本账,谁才能真正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国民好车”。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重磅!7万级国民好车登场,三大新账本定义价值-有驾

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当巨头们放下身段,开始认真计算我们这些升斗小民的“情绪账”和“相对收益账”时,意味着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换来更货真价实的东西。至于年底这波补贴,算咯,那只是催化剂。真正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那三本账,到底哪本最重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