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来点儿硬核的!
最近车坛又起风波,起因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论调:“日系车皮薄,不经撞”。
我说各位,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这陈词滥调不放?
事情是这样,中保研搞了新一轮碰撞测试,结果颇具玩味。
某些标榜“铜墙铁壁”的德系车,A柱直接跪了,看着都替他们肉疼。
反观丰田亚洲龙、本田雅阁,乘员舱却固若金汤,简直是移动的安全屋。
这下可好,舆论又沸腾了。
键盘侠们蜂拥而至,什么“日系车减配”、“一碰就散”的论调甚嚣尘上。
我说各位,咱能不能稍微用点脑子?
车辆安全,真不是单靠外壳厚度说了算的!
何出此言?
咱先剖析一下这“外壳厚度”的认知偏差。
不少人认为,车身钢板越厚实,车辆就越安全。
这想法初听似乎有理,但实际上,车辆安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车身架构、材料强度、安全气囊、主动安全系统等诸多环节。
不妨这样理解,车辆好比一枚鸡蛋,外壳坚硬未必是好事。
倘若鸡蛋壳过于刚硬,受到冲击时,力量会直接传递至内部的蛋黄,导致其破碎。
反之,如果鸡蛋壳具备一定的缓冲性能,便能吸收部分冲击力,从而保护内部的蛋黄。
车辆亦是如此。
当今的车辆设计,推崇“可溃缩式车身”。
这是什么概念?
即在发生撞击时,车身特定区域会主动产生形变,吸收撞击能量,进而守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这种设计理念,远胜于单纯地增加钢板厚度。
再者,如今车辆所用的钢材,绝非寻常之物。
以丰田TNGA架构下的车型为例,其A柱、B柱便采用了1500MPa的热成型钢。
这材料有多坚韧?
毫不夸张地说,比某些豪华品牌所用的钢材还要强悍!
因此,仅凭外壳厚度来评判车辆是否安全,着实有失偏颇。
正如识人不能只看外貌,更要考察其内在品格。
车辆安全,同样需要参考实际测试数据。
谈及测试数据,就不得不提及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与ENCAP(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这两大权威机构。
它们的碰撞测试以严苛著称,能通过测试的车辆,其安全性自然毋庸置疑。
在IIHS的榜单上,斯巴鲁力狮、傲虎常年位居前列,凯美瑞、雷克萨斯ES亦是五星级常客。
在ENCAP的评测中,丰田C-HR对驾驶员的保护堪称典范,行人防护设计甚至连保险杠内的吸能填充物都考虑周全。
提到吸能填充物,估计又有键盘侠要跳出来质疑了:“这玩意儿一撞就瘪,有何用处?”我说各位,这可不是徒有其表,它的作用在于保护被撞行人的腿部,降低骨折的风险!
再来看国内的中保研测试。
其严苛程度,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
奕泽、雷凌、亚洲龙等车型在25%偏置碰撞中,A柱安然无恙,车门依旧能够顺利开启。
反观某些自诩“钢筋铁骨”的德系车,价格高昂,测试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这又是为何?
归根结底,还是车身结构设计与材料强度的问题。
在这方面,日系车确实表现出色。
当然,车辆安全不能仅依赖被动防护,主动安全同样至关重要。
如今的日系车,在主动安全配置方面可谓诚意满满。
本田的SENSING系统能够预判“鬼探头”并自动制动,丰田的TSS智驾套装则能让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如老司机般稳健。
有些德系车热衷于标榜“技术超前”,但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贸然装车,导致实际使用中出现刹车失灵、系统崩溃等状况的案例屡见不鲜。
日系车则专注于成熟可靠:本田思域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获得满分,雅阁的主动刹车实测刹停成功率超过9成,这才是真正对车主负责的态度。
因此,网上那些“日系车不安全”的论调,着实可以休矣。
迷信外壳厚度等同于安全?
不妨看看碰撞测试视频中变形的德系车身,再看看雅阁在撞击后依然能够轻松开启的车门。
数据不会说谎,某些“高级车”的拥趸们也该清醒了。
中保研测试视频一出,评论区便充斥着“日系真硬,德系翻车”的言论。
键盘侠们继续嘲讽吸能填充物吧,真到了危急时刻,你自身的骨骼恐怕比那填充物还要脆弱。
我并非有意贬低德系车。
只是想告诫各位,车辆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议题,切勿以偏概全。
购车时,务必多方了解专业知识,仔细研读实际测试数据,切莫被过时的观念所蒙蔽。
正如《礼记·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车辆安全亦有其本末终始,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最后,我想向各位发问:在您看来,车辆安全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是外壳厚度?
是车身架构?
还是主动安全配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我们一同探讨。
颇具意味的是,当下不少车企都在掀起“安全军备竞赛”,各种安全配置层出不穷。
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提升安全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行车途中,务必遵守交通法规,保持安全车距,杜绝疲劳驾驶。
毕竟,再安全的车辆,也无法弥补驾驶员的安全意识缺失。
归根结底,安全至上,生命无价。
衷心祝愿各位都能驾驶安全可靠的车辆,平平安安地出行,快快乐乐地归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