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贵?

哈啰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贵?-有驾


涨价不是终点,创新才是出路。”

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创

| 陈 柯

| 饶 言

悄然涨价的“最后一公里”,用户直呼“骑不起”。

五一假期临近,那些曾靠“30分钟内1元任意骑”俘获无数“旅游特种兵”的共享单车们,在经历一次次坐地起价后,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这些共享单车,不再是“城市慢骑”的首选,这其中,以哈啰单为甚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发现,只骑两公里的哈啰单车,不到20分钟,价格竟然比公交还贵这对无数打工人来说,“深深感受到了背刺,简直没脾气”,诸多消费者纷纷表示,“被惊到了”

今年4月,“北漂”王淼无意间发现,哈啰单车的起步价已经涨到1.8元,且只包含15分钟骑程,“骑了3公里,花了3块3,比地铁还贵。”王淼直言,“连共享单车都骑不起了,简直不能接受。”

这不是王淼一人的无。在社交平台,关于“哈啰单车涨价”的吐槽不胜其数。有网友表示,“避雷哈啰(单车,节假日还涨价”、“这是要逼着我买车”......

当然,涨价的不仅仅是哈啰单车实际上,近年来,共享单车经历过数次涨价。起初,共享单车原本为0.5元/小时,逐渐改成30分钟内1元;后来,三家平台(哈啰、美团、青桔)集体涨价,起步价上涨到1.5元。但此次,哈啰单车的涨价,似乎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

诚然,成本压力与市场垄断的双重驱动,成了共享单车涨价的底气。共享单车诞生之初,曾被赋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公益使命,但经历多轮烧钱扩张后,资本输血减少,企业也被迫寻找盈利。

尤其必须正视的是,一味的涨价,不是共享单车诞生的初衷,也不是行业的尽头。诸如哈啰这样的巨头,更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趟过共享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经营的阵痛期,而不是“背刺消费者”

毕竟,失去了用户,就等于失去了市场。

-01-

偷偷涨价,“套路满满”

“骑行11分钟,2.1公里,了4.5),坐公交不香吗?”

2025年4月,坐标江西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哈啰单车订单,评论区便炸开了锅。

随即,不少消费者也在评论区纷纷晒单,表示自己遭遇同样的价格刺客,还有用户表示,“共享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要贵?”

这并非个例

此前,王淼告诉《听筒Tech(ID:tingtongtech)》,自己一家三口外出就餐时也使用了哈啰单车。彼时,她和爱人、孩子分别扫码了不同平台的单车,但同样3.9公里的距离,哈啰单车的费用最贵,支付价格为“3.3元”,但美团单车滴滴青桔的支付价格,都为“1.5元”。

“不能理解,这也太贵了。”王淼无奈道,这个距离,我坐公交、地铁,骑电瓶车,都比选择哈啰单车便宜。”

王淼还算了这样一笔账,以日常通勤3公里为例,使用哈啰单车不买月卡情况下),一天成本近7元,一个月为140元,“那不如自己300元,买个普通品牌的自行车。质量更好,还能用好多年。”

实际上,近期,在社交平台,多地用户反映,哈啰单车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悄然调价,周末及节假日起步价从1.5元涨至1.8元,时长费更高达1.5元/15分钟,远超美团单车、滴滴青桔等同行的1.5元/30分钟标准。

若骑行1小时,哈啰单车的费用或超6元,对比公交2元,地铁起步价4元常规情况,共享单车的“经济性”优势,可以说“荡然无存

用户而言,对哈啰单车的不满集中在两点一是涨价幅度与公共交通形成倒挂,二是企业公示方式较为隐蔽。据媒体报道,哈啰单车的调价公告仅滚动在客服页面顶部,普通用户难以察觉。

另有消费者表示,平台的涨价,或许旨在让更多的用户成为平台会员。

比如,以哈啰单车为例,首次购买“12.9元月卡”,可享受单车包月福利。但该平台亦在此类“月卡”、“年卡”购买说明中写明“仅能抵扣骑行费用,超出抵扣部分则需支付差价。”

但是,这一福利,直接被网友指出,“买卡更是坑,套路满满。”

原因在于,用户即便买了“月也仅能在单次抵扣时,抵扣1元的费用,超出1元的费用,则需用户再支付。

但现在根本就没有1元的车,所以每次都需要用户自己再另腰包,并没有享受多少福利在王淼看来,“这简直就是来搞笑的

哈啰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贵?-有驾

图:社交平台关于“哈啰单车涨价”的内容

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对于哈啰单车最近的一系列操作,消费者也不断发出质疑。在小红书,关于“哈啰单车涨价”的笔记超过9万;在抖音,有关“哈啰单车再次涨价”的话题,播放量超过53万次。

还有网友直接评价,“哈啰这是要开始资本收割了么”、“黑化进度100%”、“这波小蓝,好感败完。”

-02-

谁给了涨价的底气?

诸多用户质疑中,哈啰单车曾就此回应。

此前,哈啰单车客服曾回应媒体称,调价系因“节假日人力与运维成本上升”,且“已通过App公示”。

而对于单车涨价并未及时通知消费者的问题,客服表示,在价格调整前都会有一个公示,在哈啰单车首页上方也发布过公告。

尽管如此,对比美团单车、滴滴青桔,本轮哈啰单车的涨价,可以说是“特立独行”。

从哈啰单车App的计费情况来看,目前,哈啰单车针对工作日周末与节假日设计了不同的计费规则。具体来看,在工作日,哈啰单车的起步价为1.5元,而在周末与节假日,起步价为1.8元。

但对比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经典款的起步价均为1.5元,且无区分工作日、周末与节假日。此外,在单车使用的时长费方面,哈啰单车计费也相对较高。

哈啰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贵?-有驾

图:滴滴青桔、哈啰单车美团单车计价规则

来源:青桔、哈啰和美团单车小程序 听筒Tech截图

在业内人士郭林看来,某种意义上,哈啰单车的涨价,或许是成本压力与市场垄断的使然。

一定程度上,从深层次的行业生态来看,共享单车的重资产模式决定了其高昂的硬件折旧、维修及调度成本。

据媒体曾报道,全球供应链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导致共享单车制造所需原材料(如铝、钢铁和橡胶等)持续上涨,这无疑提高了共享单车的制造成本。

另外,共享单车作为高频使用的交通工具,运维成本也居高难下。据测算,一辆成本1200元的共享单车需连续使用200天(每天4次)才能回本,而淡旺季差异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另据相关数据统计,一辆共享单车一年所需的成本为357.5-640元,若按照哈啰单车1000万辆投放数据计算,一年的运维成本能达到35.8-64亿元。

而随着成本和整体运维费用的不断上涨,在结束了资本的退潮期后,哈啰单车依然没有学会如何“自我造血”。

回顾哈啰的发展史,蚂蚁集团曾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2017年,蚂蚁集团首次投资哈啰,后在多轮融资中领投或跟投,并使哈啰获得了支付宝这一重要流量入口。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哈啰单车超80%的订单都来自支付宝小程序,用户重合率达65%。

然而,哈啰的持续亏损,让蚂蚁集团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在减少资本输血后,哈啰也被迫开始思考如何自我盈利。

不过,哈啰的盈利路,一直走得艰难。

一定程度上,和众多互联网企业玩法一样,哈啰通过出行场景获取流量,再通过金融业务变现以弥补主业亏损。但据哈啰2021年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哈啰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15.05亿元、11.34亿元。

同期,哈啰的折旧费用分别为17.26亿元、20.93亿元和24.73亿元,合计超过60亿,其中九成来自共享单车。

主业亏损,哈啰的金融业务也没跟上来。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哈啰的金融信贷业务仍存牌照和客群错配问题,而相对市场其他竞争选手,滴滴持有小贷牌照,美团几乎拥有全金融牌照

郭林看来,或许正是在牌照受限、资金成本、客源质量多重劣势下,哈啰单车才显得“较为急躁”。

于是,在解决如何“自我造血”这个命题中,哈啰采用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来试图寻找喘息的机会,但这也直接让哈啰单车陷入了共享单车的性价比困局之中。

郭林认为,“工作日与节假日差异化定价,实为测试用户价格敏感度的市场策略,但动态定价策略试水,考验的却是哈啰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用户忠诚度。”

在郭林看来,“市场是用‘用脚投票’的。当单次费用甚至超过公交时,平台必然会被用户抛弃。”

-03-

共享单车的尽头是涨价?

诚然,经历早期烧钱扩张后,共享单车进入寡头垄断阶段,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常年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但涨价,似乎成为多年来行业的集体共识。

实际上,2016年,当摩拜和ofo刚进入市场时,共享单车的初始价格定为0.5元/半小时。然而,随着后续车型和品牌方的混战,自2019年起,共享单车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价格时代,即骑行30分钟至少需要支付1.5元。

到了2022年,市场迎来密集涨价潮。哈啰单车率先宣布骑行套餐卡涨价,幅度从20-50%不等,理由是“行业普遍的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半年后,美团单车也全面对标哈啰单车,将骑行套餐卡调整到相同价格水平。

尤其是,2024年清明假期,美团单车在上海的单次骑行价格由原本的1.5元/15分钟上涨至1.8元/15分钟,每超过15分钟费用增加1元。与此同时,哈啰单车也上调了部分城市节假日的骑行价格,其单次骑行价格涨幅与美团单车一致。

也即是说,整体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从原来的0.5元/小时,逐渐改变为以30分钟、20分钟乃至15分钟为单位的计费方案;价格也从0.5-1元,最终上涨到了平均1.5-1.8元。

哈啰单车,凭什么比公交还贵?-有驾

这也直接导致,这么多年,市场上有关“共享单车的尽头是涨价”的争议就没断过。

于市场而言,共享单车诞生之初,曾被赋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公益使命。然而,商业化压力下,如何在盈利与公共服务间找到平衡,成为共享单车们需要集体解决的课题。

在郭林看来,单纯依赖涨价并非长久之计,“企业们不要总想着粗暴地解决问题,而应该想着怎么精细化破局。

此前,也有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共享单车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比如,企业可以利用车身广告、App内精准营销,利用广告与流量变现,开辟新收入源。

郭林亦指出,共享单车企业可以进一步提供增值服务差异化。比如,优化场景服务(景区专属路线)等,提升用户付费意愿。

而于消费者而言,共享单车的涨价,确实损害到了自身的利益。王淼就表示,尽管共享单车每次涨价看起来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每个月新增几十元的通勤开支,“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可以吃几天早餐了。”

实际上,王淼还认为,与其涨价,共享单车不如在其他方面做更好,同样亦能驱动商业化更多的可能。

比如,进行更透明化沟通调价前通过推送通知、首页弹窗等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减少信息不对称;在服务方面提质优化车辆调度、扩大停车点覆盖,以体验增值抵消涨价冲击。

同时,头部企业可联合推动行业标准,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共同培育用户习惯。

而郭林亦认为,“涨价不是终点,创新才是出路。”实际上,哈啰单车为代表的涨价风波,折射出的是共享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经营的阵痛。

行业必须正视的是当“便捷”与“实惠”无法兼得,企业唯有通过技术升级、模式创新才能重塑竞争力。毕竟,用户只会持续愿意为价值买单,而不应为资本和企业行为“填坑

(文中均为化名。)

(头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哈啰的多面困局:不再性感的共享单车与风险重重的金融野望》,来源:商业范儿。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END—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