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零跑汽车发布2026款零跑C10,以12.28万-14.28万元的售价,将800V高压快充、激光雷达辅助驾驶、高通8295芯片等豪华配置拉入主流家用车价格带。
“技术平权不是口号,而是零跑的生存逻辑。”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多次强调这一理念。2026款零跑C10的推出,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体现:纯电版605公里续航、增程版1190公里综合续航、5.9秒破百的性能,搭配激光雷达和端到端辅助驾驶,零跑试图用“六边形战士”的姿态,击穿14万级家用SUV的天花板。
这一策略的底气来自市场反馈——上市14个月,零跑C10全球累计交付超10万辆。
用“自研+规模化”击穿成本天花板
2026款零跑C10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高端技术“白菜化”。其搭载的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通常见于30万元以上的车型,但零跑通过自研电驱、电池和热管理系统,将成本压缩至14万元级。
“800V的核心不是电压数字,而是系统效率。”官方曾公开解释。新车的800V架构覆盖电池、电驱、压缩机等全高压部件,综合效率达92%,充电16分钟可补充307公里续航。这一技术路径的背后,是零跑自研的碳化硅三合一电驱,以及AI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算法优化能耗,降低对昂贵材料的依赖。
激光雷达的普及则是另一场成本革命。新车搭载的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200米,配合高通8650芯片和端到端大模型,实现27项辅助驾驶功能。零跑的策略是用规模换成本——通过与速腾聚创等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将激光雷达单价从数万元降至数千元。“当销量突破10万,边际成本会被摊薄到可接受范围。”一位供应链人士分析。
这种“自研+规模化”的模式,正在改写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游戏规则。零跑宣称其自研自造比例达60%,从CTC电池底盘一体化到四域合一电子架构,核心技术的掌控使其在成本控制上拥有更高话语权。
“这是新能源内卷的终极形态。”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2025年中国电动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零跑的选择看似激进,实则是生存必需——通过技术下放建立差异化,同时以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
反向合资与本地化制造双向赋能
2026款零跑C10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价格屠夫,更是零跑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棋子。2024年,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合资,后者注资15亿欧元并持股21%,双方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主攻欧洲、中东、东南亚市场。
“中国技术+全球标准”是零跑出海的底层逻辑。新车在设计阶段即同步满足中欧澳五星安全标准,车身扭转刚度高达42500N·m/deg,超越一众顶级豪华品牌;母婴级有机硅座椅材料通过OEKO-TEX认证,直击欧洲家庭用户对环保健康的需求。
截至2025年4月,零跑国际已进入23个国家,海外渠道超550家,计划2026年上半年实现欧洲本地化生产。
这一布局暗合中国新能源出海的升级路径——从早期“低价倾销”转向“技术输出”。Stellantis集团曾表示:“零跑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驾驶技术,将帮助我们在欧洲推出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这种合作模式,既规避了关税壁垒,又将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海外品牌渠道结合,形成独特的“技术换市场”策略。
从实际场景出发,与用户深度共鸣
当新能源汽车陷入“续航里程”“算力”“激光雷达数量”的参数军备竞赛时,零跑C10选择了一条更贴近用户真实生活的路径——用技术解决具体场景下的痛点,而非堆砌冰冷的数据。对于年轻家庭用户而言,一辆车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中的极限性能,而在于能否让带娃出行更从容、让周末露营更惬意、让每日通勤更省心。
在新车的后排,一个看似简单的中央扶手暗藏巧思:表面是杯托和储物格,翻开盖板却露出专为婴幼儿设计的“移动餐桌”。这里可以稳妥放置吸盘碗、保温杯甚至辅食机,配合座椅靠背的防踢面料和圆角矩形内饰设计,将孩子磕碰风险降至最低。
这种设计源于对年轻父母需求的深度洞察——调研显示,87%的家长曾因车内无处安放儿童用品而手忙脚乱。
在露营场景下,放平的前后排座椅可形成2.7米的“移动大床房”,搭配3.3kW外放电功能,既能连接电烤炉制作家庭晚餐,也能为投影仪供电营造星空影院。这些细节背后,是工程师在亲子社群多个月的潜伏观察,记录了超过200个家庭的实际用车痛点。
通勤场景的优化则更显技术功力。增程版18分钟快充满足一周通勤的设计,源自对北上广深上班族的精准测算:平均每日通勤32公里,210公里纯电续航可支撑6.5个工作日,快充时间则控制在咖啡一杯的等待范围内。
针对纯电用户,全域800V平台实现的16分钟307公里补能,恰好覆盖长三角城市群单日业务往返的典型需求。
这种“场景定义技术”的逻辑,在智能化体验中进一步延伸:车机系统能通过双AI大模型理解“宝宝饿了”的模糊指令,自动推荐附近亲子餐厅;当暴雨突降时,3D桌面会同步切换雨景模式,氛围灯模拟雨滴律动,让科技与情感共振。
零跑在2026款零跑C10上的探索,本质上是一场对汽车价值评估体系的颠覆。当行业仍在争论“激光雷达是否必要”“算力是否过剩”时,它用14万级的价格证明: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参数表的荣光,而是让每个家庭在方向盘后找到更自在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一旦形成趋势,将不再局限于某家企业的兴衰,而是推动整个行业从“性价比”的比拼,走向“心价比”的深层较量。届时,谁能用技术创新共情用户的生活,谁就能赢得用户的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