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

有时候我在想,“正常”这两个字,到底背后藏了多少猫腻?你花七十六万买辆奔驰S400,真不是买个商量事的“正常”。雨刮器抖动,4S店说是雨水的错;仪表盘开裂,换来一句新车也这样;连软件出幺蛾子都要甩锅给升级……这事要搁谁,心理都会打鼓:到底什么才叫正常?

谷女士这回碰的事,说白了,把“有钱买豪车”的底裤都翻出来晒太阳了。有些人可能还在想,这么贵的车也会坏?现实告诉咱,贵的东西没准更能花活,质量照样可能拉胯。消费者本来图个省心省事,结果日子过成了修车记:一年多22次问题,14次进店维修,哪个正常人能不烦?买车的钱不说,关键是那颗想“安全无虞”的心,偏偏被这些故障灯一次次踩在脚底。

咱先问一句,奔驰这牌子代表的是什么?信任!这个信任值多少钱?谷女士用真金白银交了学费。结果换来的是,一堆好像没啥关系的“正常问题”。雨刮器这种基础功能都抖成这样,4S店一番解释,还真让人一口气差点喘不上来。你说要是雨刮器运海运溅了点海水,有理能把它锅甩得这么远?要么就是软件没升级,可这不是新车该有的问题啊?整个下来,仿佛出了问题都不是车的错——是用户不懂车,是世界不配有这么“高级”的奔驰。

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有驾
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有驾
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有驾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品牌里的“牌”字,有时候到底是“牌气”还是“牌坊”?售后你要有责任感,把用户当上帝;可真出了事,推脱得比谁都快,掰扯出了千百种“用户问题”。而用户要的只是个明明白白的车。真的,买辆几十万的奔驰,难道是为了每天体验通知中心弹窗、仪表盘开裂、软件升级失败和车身抖动?这叫什么享受?这才叫受罪。

谷女士最怕的不是进十四次店,甚至不是每次都撞见新毛病,而是谁都保证不了这车未来不会在某一天,关键时候掉链子。你说十几万修修补补就算了,关键发动机、传感器、刹车系统这些核心部件都出问题,真到马路上万一来次大事故,谁给兜着?

来点人话,这场和奔驰4S店的拉锯战,被明说成“正常”和“不正常”的较量。可消费者跟谁去讲理?你打官司、找消协,流程都在,比的就是谁更耗得起心力和时间。最后4S店搬出“有条件换车”的套路,意思就是:你要换可以,便宜车收你的旧车,新车比市价还贵,全套附加服务再打一遍,一堆贷款,五年多出五万利息。这样换下来,少说十几万,冤不冤?这谁受得了?

你说,出了问题的原因,该谁负担?谷女士认栽,口袋再深她也没这么好脾气。明明是产品有缺陷,最终却是用户花更多钱解决车企本身的责任。对奔驰这样的大品牌来说,这是给自己的形象添堵。用户没犯罪,没有签什么“不许出问题否则自认倒霉”的购车协议,就这么被一家4S店“呛到嗓子眼”。

换做是你,你会屈服吗?是不是觉得“花钱买罪受”?可为什么有些商家就总是能玩转流程,把矛盾转嫁回消费者身上?这背后其实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消费者保护机制虽然一套一套,从三包政策到消协介入,可执行起来还是太弱势。尤其奔驰这种外资大品牌,售后体系里藏着各种灰色地带。归根到底,他们知道大多数车主没那个精力、时间、金钱斗到底,最后大概率只能“多掏点钱了事”。

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有驾
奔驰新车频出故障,维修多次,售后推脱-有驾

中国大部分老百姓买车,最怕的是啥?不是买到二手货,也不是买了不能开的破车,而是出了事之后没人理。每个看热闹的网友其实也该警醒,这事没准啥时候就轮到自己。今天谷女士能上新闻闹到现代快报,明天如果是个普通家庭“咬牙买奔驰”,出了问题遇到大品牌的冷脸,你有这个抗争的勇气和资源吗?

再冷静点说,这事不仅仅是奔驰一家品牌的锅,而是车商圈子里一种“捂盖子”文化。明明知道有质量隐患,维修单子做了一摞,但事后怎么说?“这是正常现象,所有新车都可能有,不影响使用。”大家都这么说,最后哪样才算“不正常”?难不成真得等到上新闻,或者出大事了,才认个错?

再问一句,豪车就是买的省心吗?从表面看,奔驰、宝马、奥迪,标价高,服务理应精致。可不少高端车主心里明白,国产品牌磕磕碰碰点刮痕都给你修到位,合资豪车嘴上一套一套,真出点大毛病就开始卸责。你去4S店试试,修好修坏都是“正常”,无数个“正常”的由头背后,是养护和配件巨贵、投诉渠道高高在上,以及一切琐事最后都变成了“用户体验”。

说到底,谷女士并不想要多少赔偿,她要的是一个公道。今天是维修,明天可能是自己坐在故障的奔驰车里被甩到路中央。谁能给她个安心?问题不是价格高低,而是花了钱之后,产品和服务有没有配得上这个价格。人家不是买个豪车做摆设,是想兜里花的钱,能换来路上稳稳的安全感。

还有,很多人讨论,车主记录故障、出示表格,是不是太较真?我想说,谁愿意花时间琐碎统计自己买车的麻烦?那背后是多少莫名奇妙的维修、多少等待、多少和售后的拉扯。新车一年多进十四次4S店,这不是讲究,这是生活被迫成了修车员。

退一步讲,经常有人说大品牌出点问题正常,哪有百分百的产品?可咱买的是命不是概率。你家灯泡坏一次还能容忍,车坏一次,搞不好是家破人亡。当服务商和厂商拿“用户自认倒霉”当底牌,品牌的信用、服务的品质都打了个对折。长此以往,比故障本身更可怕的就是麻木:你投诉、4S店敷衍、厂家装聋作哑,最后谁都学会了“将就和妥协”。可这世界不该是这样转的。

有人会说,咱中国车主维权越来越难,其实不是说没用,是体量大了后,很多问题就暴露得清楚。三包政策要是执行得彻底,奔驰这样的案例该是“见怪不怪”还是被严惩才对?及时召回、主动负责,这无非是买方和卖方的最基本诚信。可一层层卡下来,到头来大品牌依然敢理直气壮地把锅甩回客户身上。

最后想说一句,今天是奔驰,明天可能就是宝马、大众,也可能你买的下一辆车就沾上了。与其坐等大事曝光,不如让每个人都见怪不怪地较真起来。谁敢说自己永远不会用上三包政策?咱每个付钱买车的人,都不是“正常问题”的接盘侠。无论豪车还是便宜车,“安全”“责任心”“服务”这些老掉牙的词儿,才是最值钱的。

这事,你怎么看?你觉得奔驰4S店这样的解释,真有脸拿“正常”当挡箭牌多久?如果你花七十六万买车,天天修修补补,你心里真能忍得住?换做你,你会怎么做……你怕不怕,下一个故障灯,就是你路上的劫数?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