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江淮合资公司注销,蔚来走向独立,江淮靠拢华为

有件事,最近在汽车圈里悄悄地炸了锅,不,准确点说,这是历史教科书都得记上一笔的跨越时刻——蔚来和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正式注销了公示,撤档归零,挥手告别了舞台。

是不是有点猝不及防的感觉?

毕竟多少人还记得,蔚来刚出道那会儿是多么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有梦想,也有资质掣肘,满脸的傻劲儿和倔强。

咱这儿先给一个简单的提问:为什么蔚来和江淮这段“兄弟情”,说散就散了呢?

是不是江湖恩怨情仇?

是蔚来的“不差钱”,还是江淮的另有打算?

再或者,是中国新能源车大局里,时代风向本身就开始急转弯?

你看,2021年双方大手一挥签下合资协议,到2024年短短几年光景,江来公司的注销,蔚来车尾的“江淮汽车”标识悄然消失,怎么就突然变成一桩各奔东西的事了?

里面到底有多少故事?

吃瓜群众不禁心生疑虑,这一切,究竟谁为主因,谁是改变的推手,谁又在背后暗自庆幸?

可别急着打板升堂,那些表面风平浪静的变动,往往藏着汽车行业最刀光剑影的真相。

这蔚来和江淮,“分手”看起来是商场常态,实则每一步都关系着新能源车赛道的未来走向。

蔚来江淮合资公司注销,蔚来走向独立,江淮靠拢华为-有驾

就像电影里的反转,这段九年的合作,刚开始可不是什么“英雄救美”,而是甩锅赶鸭子的无奈之举。

时间往回倒一倒,2016年,蔚来还衣衫褴褛、满世界求生产资质,急到隔壁邻居都能看出来,江淮汽车这时候登场了。

一拍即合,江淮给蔚来递上了代工协议,蔚来也算在汽车业里“借船出海”,刚开始蔚来车型后面的“江淮汽车”贴标,成了业内饭后的八卦话题。

有人调侃,说蔚来像个“倒贴户”,也有人酸溜溜地嘀咕,这蔚来走的是“借鸡生蛋”这路数,谁能想到这假把式还能成真?

话说回来,这合作能持续九年,不光是蔚来有求于江淮,更是那时候整个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共性问题。

资质难搞,技术局限,蔚来想要站上舞台,不得不在江淮的庇护下先磨练几年。

不然你以为,造车新势力的“代工模式”,就是随随便便就能走出来的阳关道?

说到这里,先别急着去喊“蔚来牛X”,这中间的路,盘根错节又不知多少汗水。

蔚来不是一夜暴富的暴发户,也不会是随便“靠大腿”过了河。

合资迈出的每一步,都有计算,每一步都在试着调和利益和未来。

2021年,蔚来与江淮“重整旗鼓”,双方合资成立江来公司,把“代工”从临时迂回变成了长期生态,直接机制化。

这种操作,不只是抱团取暖,更是行业进化的缩影。

充当生产资质的“护身符”,又能顺势把成本、利益分摊到最合理的结构里。

可惜,世事往往讲究变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几年升级速度跟火箭发射有的一拼。

蔚来气场越来越足,技术也日益成熟,木秀于林,风起于青萍之末。

蔚来江淮合资公司注销,蔚来走向独立,江淮靠拢华为-有驾

很多人以为,蔚来就会按部就班“靠代工吃饭”,哪知道后面会来个“鲤鱼跃龙门”式的大转变。

2023年年尾,蔚来花了31.6亿元收购了江淮的两家工厂,直接杀进生产资质名单——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这是彻底的身份升级。

与江淮的合资,变成了蔚来的独家能力,原本每台车要支付10%的代工费,靠着自主生产,合肥基地效率立刻飙升,产能利用率也从原来的7成左右,一下子冲到了95%。

这下“蔚来”两个字,才算是真正从尾标到心脏,全线刷新。

那些曾经的“江淮汽车”标签,正式打包归零,结束了一个时代。

你要说是“分手”,其实也有点不够贴切。

更像是什么?

一次战略上的超车。

蔚来和江淮,都在自己的赛车道上各自起飞。

蔚来是彻底掌控产业链的主人,自己的品牌矩阵可以无缝延展,现在能覆盖10万到百万级市场,技术和市场一把抓。

江淮这头儿呢,似乎转身就跟华为深度绑定,另辟蹊径。

至于双方之间的纽带,哪会说断就断?

2024年签了换电合作,技术触角根本没停,反而更成了各自发展的弹簧。

你仔细看江淮最近联合华为硬造的尊界S800豪华车,上市三个月就收了1.2万单,大订单潮水一般涌来,售价直接冲到近百万。

这波操作,江淮可就是“高端化”路上的新玩家了,说不定哪天真把华为和蔚来都比下去了。

行业里有分析师也给出了看法:江来公司一注销,标志着造车新势力“代工时代”宣告终结。

蔚来靠借船出海熬到自己做船长,江淮借华为东风冲刺高端市场。

这谁都不是输家,各自的路越走越宽,也算不负当初两家合作的勇气。

换个视角,又有点像是“打怪升级”: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初靠的还是“市场换技术”,车企们凭着量和机会起步。

但最近几年,新势力的“自我进化”加速,蔚来能做到技术立品牌的独立,有本事走品牌文化这一条深水线路,江淮也不愁没后台支撑,新旧势力在安徽这方热土上,两条路并驾齐驱,活成了对方都想象不到的样子。

是啊,谁料到九年前那个“贴着江淮标志”只为求生产资格的小蔚来,现在已经能自由地贴自己的名字,自己造车,自己掌控速度。

也没人能想到,江淮从老牌主业“代工大户”,现在摇身一变变成高端车制造新的生力军。

关上合资的大门,是一种结束,也是一次生猛的出圈。

咱们再做个假设,如果蔚来当年没搭上江淮的“顺风车”,现在是不是还会被生产资质困死在梦里?

还是说,倘若江淮没有蔚来这第一拨新势力的“鸡生蛋”,现在还能和华为抱得这么紧、冲进百万档豪华车的战场?

时代的藤蔓总是纠结得异常复杂,谁都不能预料明天会是哪家独大。

再看蔚来自主生产后那效率提升,产能利用率爆表,业务版图像吹气球一样噗噗地扩展。

这种“独立门户”带来的利好,绝不是一句“省钱、省心”就能说清的。

而江淮挥手送走蔚来,立刻拿下华为的高端合作,也是另开新篇。

两家再不是过去那个“一根绳上的蚂蚱”,而是各自潜力拉满,大招在手,手里都有好牌。

讲到这里,不妨回头咀嚼一下,“造车新势力的代工模式”,曾经是多么让人又爱又恨。

有人说这是好事,有了代工,“新势力”能快速下场试水,在没有资源的阶段,不至于一败涂地。

也有人认为,这种模式隐患太大,品牌和技术始终受制于人,想突破?难。

事实证明,蔚来能从代工一步步杀出重围,正是整个行业升级的写照。

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时代趋势的必然性爆发。

江淮呢?敢给新势力搭台唱戏,也是格局和魄力的体现,没有这些老牌企业的“护航”,新能源行业只能在原地打转。

到了今天,政策换挡、技术升级、消费升级都在倒逼着车企做出选择,什么“代工模式”,也只不过是特定阶段的骑驴找马。

如今的蔚来能站在自己的舢板上浪打浪,江淮也靠华为扶持玩起了高端,安徽这地方真是成为了新能源车的桥头堡——来多少怪兽都不怕,主角都能轮流做。

江来公司注销了,诗意点讲,是行业在完成自己的轮回。

用一句拗口的网络热词: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觉得蔚来就此原地打住吧?

蔚来已经不是那个需要靠代工才能混饭吃的家伙,人家现在是自家厨房,自家调料,什么都能自主解决。

江淮也不再只靠别人“点单”,人家和华为正酝酿着更大的动作,奔着高端市场,一路狂奔。

这“分手”,其实更像是一次高级别联合之后的分流,各自用技术当引擎,朝自己心里的彼岸出发。

蔚来和江淮的故事,未必就此完结。

科技的浪潮,从未有终点。

这一场注销,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句号,也许,很快下一章就会开幕。

至于后来的蔚来和江淮,又将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

谁知道呢。

看着吧,新能源车赛道,这才刚刚热身呢。

聊到这儿,你觉得蔚来和江淮“不再抱团”,是好事还是遗憾?

你对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分手潮怎么看?

说说你的看法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