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事总是要先丢个问号出来,才能把人拽进故事里,咱今天就甩一个——曾在“互联网汽车”风刚吹起来那会儿,让无数人觉得土豪到家的上汽集团,怎么十年后一转身,成了某种“追赶者”的模样?哪怕最近突然有了那么点回血的势头,这条曲线,拐得让人脑瓜子有点懵,对吧?
斑马智行要上市这事儿,也就是阿里把自家一个重要棋子往港交所推的时候,朋友圈、行业群聊一波讨论,大家都盯着技术和合作,但没几个倔强地回头盯着上汽,盘什么叫“十年之痒”——到底是原本雄赳赳那段岁月有点近朱者赤,还是后来被刺痛了脚跟,才想明白产业变革的节奏?
其实想当年,斑马智行这名字刚亮出来那会儿,上汽和阿里算是明晃晃抱了团,具体点,还得回溯到荣威RX5那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2016年,上汽牌“互联网汽车”,人人都说新鲜好玩,那气势,活像朋友圈刷屏的现象级话题。可爱的是,时间没用多长,新能源、智能化的脚步迈得飞快,一帮当时没太被“看好”的选手,比如比亚迪、“蔚小理”等新势力,忽然间加速冲出弯道,把上汽甩在了后头,画风又是一变。
话说回来,傲视群雄、标杆地位,这些词汇曾经是上汽头顶的唯一选项,电动化浪潮一来,就变味了。很多人印象里也许还停留在上汽大众ID系列上市的那阵子,觉得老大气还是够看的,但销量迟迟不上去,又被新势力们抢风头。这种局面,如果按网络段子说,大厂突然灵魂拷问:“我,还是我吗?”陈虹那句灵魂论多少有点自我暗示,可比亚迪、蔚来已经玩明白技术和商业模式了,市场份额一波带走,让老牌企业只能“跟着溜溜达达”。
慢慢地,上汽不再是那个只靠“自家血统”就能吆喝响的巨无霸。自主品牌里,飞凡、智己这个组合玩得不温不火,声势不大,合资那块儿更是踩着油门也不见起色。斑马智行虽然背靠上汽,技术流和创新基因挺足,但靠“集团输血”这事,总让人浮现出一种“不敷成本”的既视感。
后面,历史车轮甩得更猛。2024年,中囯车市大地震,油车退居二线,新能源飙得飞起。上汽辛辛苦苦守了18年“销冠”宝座,也只能眼巴巴让给了比亚迪。那场景有点像球场主力被替换下场,心里还想再拼一把,奈何棋差半步,风云变了数。
其实人事变动也是戏里重头戏。董事长陈虹退休,新掌门王晓秋顶上,贾健旭也出列当总裁,领导层一换,决策速度和打法立刻不一样。年底就蹦出风声,说贾健旭亲自带队去跟华为碰头,聊合作的细枝末节。这种操作,业内不算稀罕,但如果对比过去上汽“高冷”风格,现在一下子变成“合作狂魔”,真是前后判若两人。
上汽的思维重心,很明显从控制欲爆棚,逐步转到强连接价值。原先自建生态系统,那是同门兄弟各唱各调,现在大刀阔斧要打通品类板块,荣威、飞凡、MG这些自主王牌,拼起来玩“大乘用车”跟“大商用车”联动,说白了,就是资源重组、效率翻倍,想用规模效应修理掉冗余成本,把大块儿优势变成实打实的市场竞争力。
等到2025年这一拨“加速器”踩下去,上汽的生态棋盘至少有了点眉目。跟华为牵手搞“尚界”品牌,还能把自家技术反向输送到奥迪这档子合资伙伴里,再把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塞进智能座舱,场景化服务见长,然后又跟OPPO签深度合作,让手机和车机互通互融,试图把出行、家庭、办公全部打包成一个大生态,妥妥地要做数字化生活整体解决方案。
今年8月的好消息也不缺。斑马智行上市的“热门事件”之外,上汽主业本身终于“翻红”:1到7月累计239万辆整车,增速15%,单月销量七连涨,市场反应不止是昙花一现。更妙的是,上汽系的新产品整装待发,“尚界H5、智己LS6和LS9、别克至境L7……个个都是热门王炸”,再看奥迪A5L Sportback,它身上首次用到“华为乾崑智驾”燃油车技术。技术输出角色倒过来当主舞,简直比MV大结局还带感。
当然,风水轮流转,人心最看重的还是产品力。王晓秋感慨“五指捏拳”,用开放生态替代闭环,隐隐有点“新势力打江山,老字号撑底座”的戏码。新兴企业们都在主打“软件定义汽车”,上汽则仗着供应链话语权、全球市场根基,想后来居上,用整合反超。改革魄力着实很足,打破惯性思维,解放出“创新动能”,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斑马智行上市能不能真的成为“试金石”,检验上汽长期战略逻辑,还得市场一句话。毕竟,历史上的“互联网化”摸索,既有高光,也有低谷,这次能不能借由独立上市冲出发展瓶颈,摆脱对单一集团资源依赖,玩转生态合作,还真不是电话会议里讨论两句就能成的事。市场有自个儿的判断标准。
现在回头看,斑马智行作为技术创新“独角兽”,其实已不是那种藏在上汽后院里的小团队。随着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大模型和软硬件一体化的场景里,能不能跑出真正意义上“独立竞争力”,这就是考验老牌车企孵化能力的时刻。倘若斑马智行上市收获资本认可,或许上汽当年“互联网汽车”梦可以迎来新一轮复苏,甚至成为整个行业新标准的起点。可这个戏,剧情还得观众慢慢看,谁都不能提前剧透。
上汽这波生态化改革,表面看是“巨人回归”,其实本质上,是一场自我突破与行业整合的“炼金术”。能否把曾经的散乱势能,全都重新聚焦到爆款产品或者关键技术上,这才是绝地反击的终极标准。未来大概率不会有绝对赢家,但如果上汽能把生态、供应链、出行服务全卷起来,变现成用户粘性和市场份额,那才像个故事里的绝地武士。

怎么说呢,机遇来了,挑战也在旁边随时盯着,一场豪赌,才刚刚开局。市场、用户、技术,这三板斧到底能否合体,收割一波新风暴,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乃至几年里,产业变革的方向和周期。谁能抢先锁住价值,谁能把战略变成产品、把口号做成客户体验,那才算走到了终点线上。
最后想和大家聊聊:你觉得,上汽这次“绝地反击”能稳住脚跟,把科技生态、传统制造和市场产品都串成一条线吗?车圈的下一个“销冠”,会不会又回到体量和创新兼得的大玩家怀里?欢迎一起来掰扯掰扯,说不定你的一条留言,就是新故事的伏笔。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