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尤其是对于那些开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子的朋友们来说,算得上是个大好消息。
从7月19号开始,比亚迪启动了一次规模非常大的远程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
这就好比你的手机用着用着,系统突然提示可以更新,更新完就多了好些新功能,体验也更流畅了。
这次比亚迪的升级,覆盖了秦、宋、元、汉、唐等多个主流车型,核心目标就是让车子的“脑子”——也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变得更聪明、更好用,也更让人放心。
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但具体都升级了啥?
对咱们普通老百姓开车到底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说一个最让新手司机,甚至不少老司机都头疼的场景:停车。
现在城市里的车位是越来越紧张,画的格子也是一个比一个“苗条”。
你开着车在地下车库里转悠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结果左边一辆大SUV,右边一根大柱子,想把车不偏不倚地停进去,简直比考驾照的侧方停车还难。
你坐在车里,前后左右地看,生怕自己的后视镜跟旁边的车或者墙来个“亲密接触”,那“咔嚓”一声,几百上千块可能就没了。
这次比亚迪的升级,就精准地瞄准了这些让人抓狂的细节。
其中一个功能叫“窄车位自动收起后视镜”,听名字就很直白。
当车子在自动泊车的时候,它的雷达和摄像头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会自己判断这个车位是不是特别窄,如果判断空间紧张,它就会在车身进入车位前,先把两个“耳朵”,也就是后视镜给收起来,等车停稳当了,再自动打开。
这个小小的动作,解决的可是个大问题,它不仅避免了剐蹭的风险,更是把车主那种提心吊胆的紧张情绪给彻底抚平了。
还有一个场景也特别常见。
很多人停车有个习惯,喜欢把车的一侧紧紧贴着墙或者柱子停,这样能给另一侧留出更多的空间,方便旁边的车开门。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麻烦也随之而来。
等你回来取车,要是想从后备箱拿点东西,比如刚从超市买的一堆东西,你会发现后备箱门根本打不开,或者只能开个小缝,你得费老大劲才能把东西塞进去。
这次升级里的“车头泊入、车尾泊出”功能就是来解决这个尴尬的。
当你需要用后備箱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车机,让车子自己先往前开一小段距离,把车尾和墙壁之间的空间给让出来,等你放好东西,再让它自己回到原位。
这种人性化的考虑,确实让人感觉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真正能理解你生活不便的贴心帮手。
更绝的,是一个叫做“偏置泊车”的功能。
这个功能可以说是把“社会公德心”都写进了代码里。
咱们停车,不光怕自己蹭到别人,也怕别人开门不小心,在咱们车门上留下个小坑,俗称“开门杀”。
这个偏置泊车功能,就是当系统识别到一个标准车位,并且发现旁边已经停了一辆车时,它不会傻乎乎地非要停在车位的正中央。
它会自动计算,然后有意识地往没有车的那一侧稍微多靠一点。
这样一来,你下车开门的空间变得非常宽裕,同时,也给旁边的车主留足了安全距离,大家谁也不碍着谁。
这种细节上的优化,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技术实现的深度思考,它在思考如何让技术更好地融入复杂的现实生活,解决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潜在矛盾。
当然,如果仅仅是功能上的增加,可能还不足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这次比亚迪真正扔出的“重磅炸弹”,是一个叫做“泊车无忧权益”的承诺。
过去,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家在宣传它们的智能驾驶或者自动泊车功能时,都会在用户手册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用一行小字写清楚:本功能仅为辅助驾驶,驾驶员始终是最终的责任人。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功能你用,但出了事儿,责任你自己扛。
这就让很多车主对这些高科技功能产生了一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用的时候总感觉心里不踏实,生怕系统万一出错了,自己得承担全部后果。
但比亚迪这次,直接把这个行业惯例给打破了。
他们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向所有车主公开承诺:只要你是在使用“天神之眼”这套智能驾驶系统进行自动泊车的时候,因为系统本身的技术问题导致了事故,比如说剐蹭了自己的车,或者碰到了别人的车、撞到了墙壁,那么,由此产生的所有维修费用和对第三方的赔偿,比亚迪公司来承担。
而且这个承诺不分你是不是第一任车主,也不管你的车过没过保修期。
这个承诺的份量是非常重的,它相当于把原本由用户承担的风险,完全转移到了厂家自己身上。
这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营销的勇气,更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
这种自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根据比亚迪公布的数据,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万台搭载了“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在全国各地的道路上行驶。
这100多万台车,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就像是养料一样,不断地喂给比亚迪的算法,让它在各种复杂、极限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和进化。
所以,比亚迪敢做出这样的兜底承诺,是因为它手上有足够多的数据,相信自己的系统足够可靠。
这种敢于为技术负责、为用户兜底的做法,无疑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在技术自信之外,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这次大规模升级,目光也不仅仅局限在停车场里。
在更广阔的公路上,车辆的行驶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如“高快领航”功能,以前可能只在部分城市的高速路和高架上能用,现在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
这意味着,你在跑长途的时候,在绝大多数高速公路上,都可以更放心地开启辅助驾驶,车辆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自动跟着车道走、根据路况调整车速,甚至在进出匝道、通过一些弧度比较大的弯道时,整个过程都非常平顺稳定,不会有那种突然加速或减速的顿挫感,极大地缓解了长途驾驶的疲劳。
在安全性方面,针对中国复杂的路况,特别是夜间经常有电动车、行人突然窜出的“鬼探头”现象,系统也做了重点优化。
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即使车辆在以8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系统也能对突然闯入车道的电动车进行有效识别并紧急刹停;而在120公里的高速状态下,如果触发自动紧急制动(AEB),整个减速过程也更加平稳,避免了因为“一脚急刹”可能导致的后车追尾等二次事故。
对于部分配备了激光雷达的顶配车型,甚至还实现了不需要高精度地图的城市领航功能。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一些普通城市道路上,车辆也能依靠自身的感知能力,识别红绿灯、在没有清晰车道线的路口自主通行。
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对未来全自动驾驶的想象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