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大众ID.3在国内居然标价47万!这价格,买辆Model Y高性能版还能剩10万,买比亚迪海豹顶配能提两辆。网友直接炸锅:“这是把电动车当古董卖?”“韭菜地里开兰博基尼收割?”
第一幕:价格离谱还是物有所值? ID.3在欧洲卖3万欧元(约合23万人民币),国产后成本理应更低,结果国内定价翻倍。大众的解释是“进口零部件关税高”,可隔壁特斯拉国产化率95%,价格一降再降。更魔幻的是,同平台ID.4才卖20万出头,小弟ID.3反而贵出一辆飞度?
有业内人士扒皮:这波操作可能是为了清库存。去年ID.3在欧洲滞销,大众转头把“库存车”包装成“限量进口版”输往中国,换个车标就敢标高价。网友调侃:“原来‘德系品质’指的是包装技术。”
第二幕:电动车市场的“价格刺客” 看看竞品:比亚迪元PLUS续航510公里,卖15万;广汽AION Y空间堪比MPV,落地不到18万。反观ID.3,CLTC续航450公里,零百加速8秒,智能化水平被新势力吊打,车机卡顿到能玩“祖玛”。
大众的底气从哪来?或许是对品牌溢价过于自信。但2023年的中国电动车市场早不是燃油车时代——特斯拉三天两头降价,蔚来ES6标配激光雷达才卖36万,消费者凭什么为一块老牌车标多掏30万?
第三幕:傲慢的代价 今年一季度,大众在华电动车销量同比暴跌24%,ID.系列全线遇冷。网友总结:“不是电动车不行,是大众的电动车不行。”更打脸的是,同期比亚迪狂卖55万辆,特斯拉Model Y单月销量破5万。
大众似乎忘了诺基亚的教训:智能机时代,情怀抵不过一块触摸屏。如今ID.3的47万定价,像极了当年8848钛金手机的套路——用“轻奢”标签掩盖产品力不足。可惜汽车不是手机,消费者试驾完一句“就这?”,转身就去隔壁订了极氪001。
尾声:谁在逼消费者用脚投票? 47万的ID.3像一面照妖镜,映出传统车企的转型困局:既放不下燃油时代的利润惯性,又摸不准电动用户的真实需求。当大众高管还在会议室里讨论“如何教育市场”,中国品牌已经用800V高压平台和城市NOA给出了答案。
最后抛个问题:如果哪天保时捷出款30万的电动Macan,你会选它,还是选蔚来ET5T?评论区见真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