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感与美观成为汽车设计潮流,隐藏式车门把手一度成为车企彰显“未来感”的标配。然而,这一看似酷炫的设计,却在一次次血淋淋的事故中暴露出致命短板——断电失效打不开、紧急逃生无标识、救援受阻酿悲剧。5月8日,工信部一纸公文直指行业痛点,宣布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启动国家级安全整顿,公开征求《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剑指电动化浪潮下的“隐形杀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狂飙突进,隐藏式车门把手因外观简洁、风阻系数低等优势迅速普及。然而,这一设计在现实场景中却频频“掉链子”:碰撞后电路中断导致车门锁死、起火时电动把手失灵、应急开关隐蔽难寻……从2024年山西运城问界M7追尾起火致人伤亡,到2025年小米SU7高速碰撞后救援受阻,再到更早前雷克萨斯LM事故中破窗救人的无奈,隐藏式把手的“科技光环”在生死关头黯然失色。数据显示,仅2025年一季度,因车门无法及时开启延误救援的事故占比同比激增37%。
此次工信部出手,直指四大安全隐患:断电失效风险、控制逻辑缺陷、标识不统一及结构强度不足。新规要求,车企必须为车门系统增设机械式或断电保护冗余设计,确保事故中车门可手动开启;统一规范隐藏式把手的紧急标识位置和样式,避免乘客和救援人员“摸黑”操作;同时严格测试把手的防夹功能、动态强度和耐极端环境能力,防止夹手、变形等二次伤害。尤为关键的是,标准首次将M1类乘用车、N1类货车纳入强制监管,覆盖市场主流车型,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
行业人士分析,新规或将颠覆汽车设计逻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炮轰隐藏式把手“增重、费电、实用性存疑”,直言其降低的风阻“几乎可忽略不计”;小鹏汽车则坦承设计缺陷,加速研发抗冰冻、抗电路故障的应急方案。而特斯拉等品牌虽配备应急拉手,但因位置隐蔽、操作复杂饱受诟病。有救援人员坦言:“事故现场分秒必争,找不到开关就得砸窗,耽误的每一秒都是生命。”
政策风向突变,车企已闻声而动。吉利、理想等起草单位率先响应,多家新势力被曝调整门把手设计方案,增加机械解锁装置。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现有车辆能否通过改装达标?工信部文件明确,新标准预计2027年实施,现有车型需在过渡期内完成技术适配,否则面临停产风险。
这场整顿背后,是科技与安全的天平回调。当“颜值即正义”的造车逻辑撞上生死攸关的安全底线,工信部用强制性国标划出红线:再酷炫的创新,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即日起至6月7日,公众可通过工信部官网提交意见,你的投票或将决定未来车门把手的模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