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安世中国供货新规,欧洲车企排队签字,荷兰总部直接被冷落
上个月末,一出让人愣住的戏在荷兰开场。
说是“国家安全”,其实就是搬旧法子,《货物供应法》一亮出来,安世半导体直接被接管了。
动作又快又狠,中国CEO先下台,再来冻结资产——一下千亿级别,这阵仗看着挺唬人。
结果不一样啊,被冻住的安世中国没乱套,只用了12小时就把技术封锁给解了。
工厂没停过一天,东莞、上海临港机器还是那节奏运转,该发工资照样发。
有朋友就在东莞电子厂,说当天像啥都没发生似的,“订单一点没断。”这画面跟预期完全两码事。
反倒是欧洲车企急眼了,大众、宝马这些名字一个个全来了,都要和安世中国重新签合同,不认原来荷兰总部那一套章程。
德国沃尔夫斯堡造高尔夫的工厂,上周说停就真停了,高尔夫销量平时可是杠杠滴,这回连流水线都凉透了。
德国工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待家里比去上班还焦虑,下月工资都悬。”
芯片存量越来越少,有内部消息流出来,现在很多企业手里的芯片最多撑半个月,再晚点更多生产线也得歇菜。
现在谁敢小瞧汽车用芯片?一辆现代汽车动辄装几千颗,没有哪一家能轻松顶替掉安世这个主力供应商。
有人问菲律宾或者马来西亚能不能帮忙补缺口,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产能差距不是喊口号解决的事儿。 一年500亿颗缺口,这规模搁全球也是独一家。这种情况下欧洲再想找其他渠道根本无门。
早些年为了省钱,把“封测”苦活全甩亚洲去了,如今自食其果;关键节点靠别人,一旦断供立刻慌成团。 业内分析人士一句话戳破窗口纸:“中国做芯片封测早脱胎换骨,不只是低端业务。”绕不开是真的。
这一波局势彻底逆转:荷兰以为抢到的是会生金蛋的大项目,到头来每月账单亏空大于冻结资产总额。 据圈内估算,现在欧洲车企每月损失达到了两百亿欧元以上,比起被冻结的钱还多好几倍,每天都是煎熬模式开机。 谁还能硬扛?
规则变天后,新三条让所有老牌豪华品牌捏鼻子照办: 第一重签合同,以前归属荷兰利润全部切断; 第二只收人民币,美金欧元统统靠边站,要买先换钱; 第三优先满足国内订单,看自己心情决定给多少货什么时候送出去。
这种玩法像餐厅VIP等位一样,你得乖乖排队,还不一定轮得到你吃饭。 国内客户优先安排,剩下才分给外面的客户,大牌们再牛,也只能等通知敲定份额,然后赶紧把字签完保证生产不停摆。
不得不承认,有实力才能如此强硬。不光东莞工厂一年五百亿颗产能,还有上海临港的新十二英寸产线不断扩张,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备份方案可选。一句话,就是掌握主动权的人说话最有底气。这几年产业链布局稳扎稳打,在关键环节卡脖子的已经从别人变成咱们自己守门,相当提气!
那些觉得全球化可以随便拆开的,现在应该清楚产业链互绑不是嘴皮子功夫。“明抢”的结果,是自己的路也堵死了一截——整盘棋玩砸的不止一个角落,从商业到制造业都一起遭殃。本想占便宜,却搞丢更大的市场机会,让整个欧洲车圈陷入集体恐慌,这剧情怎么演都有点尴尬味道在里面。
这回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较劲,更是一场现实版技术与资本博弈。如果说以前大家拼命往国际体系挤,如今核心领域已然不可或缺,风向彻底调转。在对抗中显露出的韧性和速度,是实打实能力堆出来,而非侥幸撞大运赢来的彩头。从“苦活”变成制定游戏规则的一方,也是一步步积累起来才走到今天的位置。不服不行!
不少人开始琢磨下一步怎么办,其实答案很简单:谁掌握资源谁定价,无论怎么玩花样终究逃不过基本盘。有胆量拿出“三板斧”,背后离不开厚厚工业基础作支撑。所以看到如今这么多欧美大企业宁愿舍弃总部利益,也要争取继续合作,无非证明同样事情遇见不同对象结局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行业真实现状,不需要修饰词添色渲染,一目了然该咋办心里都有数!
至于那些还妄想着精准狙击中国产业链的小算盘,可以趁着夜深认真翻翻账本,好好看看这次教训到底值多少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