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降价潮来了,新势力拼价格,用户买车要理性

今年9月,纯电汽车市场又来了一波扎心大降价。说真的,这两年纯电车降价已经不新鲜了,但像今年这样,整个市场仿佛被人“一脚踩水池”,个个都往下跳,真有点让人猝不及防。车还没买,新政策、新补贴、新价格一天一个样,老百姓的心越来越悬。到底为啥会搞成这样,买纯电车的人是赚了还是被“割韭菜”,造车的新老品牌到底还能不能撑下去?这背后藏着啥门道?我这就想跟大家掰扯掰扯。

先问一句,纯电车为啥降价?这是市场自发的吗?有那么多便宜“好车”突然冒出来,是车企良心发现了,还是背后有啥更深的套路?这可不是说,今天你少吃点肉,明天我车价也跟着掉,完全不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竞争太惨烈了。往年大家在价位上还留点余地,这两年新势力如同下饺子一般冒出来。有人搞出了熊猫、Lumin、QQ冰淇淋这种三五万级的纯电“小可爱”,又小又省心,专门满足那些就为买菜、接送娃出行、通勤的人,不再是中产炫酷玩具。便宜好用,买车就跟买家电差不多,反正也不是用来漂移冲山路的。这个市场本来就小众,现在一看都能下探到三万块以下,这一层用户彻底被挖掘出来了。

入门级蹭蹭打价格战,B端又杀出来要价优。比如专跑网约车的车型,这一波更狠。你看微蓝6,最大降幅竟然能到四成多,别的EU5 PLUS直接优惠近八万,合资品牌也只能跟着硬头皮降价,谁不降谁就是大冤种。为啥?招网约车司机,抢企业用户,这些车不能太贵,不然回本太慢没人买单。跑网约的更看重皮实耐造、空间大省电,用两三年能赚出车钱还不赔本,性价比说白了就是第一生命线。

“降价”这个词听着舒服,谁不愿意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但大家真想过没有,一年下来价格跳水,去年买的心仪车型今年折价一半,这客户心理能平衡吗?技术进步、竞争加码,这是好事。可现在的降价潮明显有点超纲,不仅是正常升级,而是“自残式”互砍。新能源车跟手机有点像,你都还没用合适,厂商自己先更新换代,一轮一轮把老用户晾在后头。

纯电车降价潮来了,新势力拼价格,用户买车要理性-有驾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激烈的降价,压力究竟压在谁身上?车企当然不好过。研发团队天天加班赶进度,产线工人刚适应新工艺就被裁员,渠道销售更苦,一不小心手里全是库存。很多新品牌刚火起来两年,就成了高库存的“难兄难弟”。去年底刚订的车今年再看,直亏几万,用脚想都堵得慌。你以为只有用户爽吗?其实车企这年头赚钱,比开饭店都难。

那么问题来了,这比价风潮,最终会带来什么后果?是所有人皆大欢喜,还是死一片活一片?真实的情况是:价格战之下,不是真便宜、不是真公平,而是市场在“动态清零”。有技术、产量大、能承受的巨头越强越强,没根基、跟风混的“新势力”就越来越难混。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传统大户,比拼的早已不是单纯造车能力,而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你看比亚迪秦PLUS EV、吉利几何A、荣威D6这些本来就走量的家用爆款,降三成还敢保证利润。那些新出来的牌子,掏点营销费、上点配置,大幅打优惠,刚开张就打持久战,谁都撑不住。去年你觉得新鲜的X牌Y牌,今年说死就死,你的钱也许锁在“库存劫”里。

再多说一句,那些一直看不上国产的消费者,这回看合资车不也得低头?本来互联网媒体天天吹:真正的好纯电车,还是要买宝马奥迪,至少得上丰田、本田这样的大牌。结果这一轮降价,合资纯电产品基本全面失守,连本田VE-1、丰田bZ3这些“血统纯正”的车型也降幅二三成,还不是被国产品牌逼得满地找补贴。你说中国新能源有多内卷,这就是最直观的结果。

降价之后,用户得到什么?是一辆用着更省钱的车吗?当然表面上是这样。但大家有没有担心过,某些品牌压价压到极致的时候,会不会偷工减料、阉割配置甚至质量出问题?旗舰车型越卖越便宜,是因为技术成熟,还是库存爆了不得不清仓?新款一出,老款打骨折甩,人们越买越胆怯,买早就亏得心疼,买晚怕芯片、配置缩水。所以消费者表面上得了实惠,其实也在承担更多“隐形成本”:服务缩水,车卖着卖着品牌没了,售后也就无从谈起了。纯电市场这样跳水一轮,其实就是对忠诚用户的“背刺”。你敢提前买单,就有被后浪拍死的命。

纯电车降价潮来了,新势力拼价格,用户买车要理性-有驾

赚钱难还不是终点,整个行业的生态也在洗牌。“金九银十”变成了“价格刺刀见红”,不是谁先降就赢,而是谁能熬到最后全收割。新能源车企越来越像手机厂商,谁能活过三年,谁就能跟苹果一样称王。剩下的,被淘汰。行业大洗牌过后,国产品牌肯定还有能扛得住的,比如比亚迪、吉利、五菱、长安这些大大小小有家底的,最后还是他们的天下。极氪、NIO、小鹏这种新势力,也许还能存活下去,但绝大多数“造车新军”迟早被价格战给饿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说现在纯电车越买越便宜,等明年会更便宜——这句话对不对?你等降价是对的,但也别寄望于无限降下去。物极必反,价格战迟早讲到头,要么有人“破产式”退出,要么大家稳定下来不再打骨折。类似于手机市场,绝大多数产品最后回归理性价格,只有头部企业敢玩大降价,尾部品牌只能靠边站。

最后一个设问,既然纯电市场这么便宜,是不是所有人都该趁机买一辆?我的看法是:买纯电车是刚需的人当然赚到了,非刚需盲目入场就不一定明智。你日常就一城市半径活动,偶尔家庭出行,确实没燃油的刚需,那低价买个靠谱牌子当工具车,性价比相当高。要是你还想着一车顶多用十年,去新疆、青海、东北玩的那种,现有充电基建、冬季续航还是个麻烦事,别因贪图数万块优惠就冲动下单。

这么大的降价潮,其实说明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尝鲜少数派”彻底转变为“大众平民化”。大家能看到三四万就能买个动力还凑合的小车,也能看到二十多万豪华大品牌还在扛着性价比大旗。价格越来越亲民,可选择也越来越多。但背后的残酷是,企业活得不容易,用户担心被割、服务质量堪忧、行业竞争越卷越狠。眼下对于消费者来说,的确迎来了几年买车的“黄金窗口期”,但以后,纯电车市场不见得是一路躺赢,谁也不能保证明年继续跳水,还是开始慢慢稳定,该退出的退出,该收割的收割。

到底值不值得买纯电车,吃不吃得住这种降价潮、降价到头后市场会是什么样,是现在每个关注新能源车的人都要自己思考的事。买车需要理性,盲目跟风的时代已经快过去了,接下来,比的就是眼光和定力。大家都要擦亮眼,别让自己的血汗钱变成“市场清洗”的炮灰。

再便宜的产品,也要有人敢卖、敢养。有质量的市场,才有未来。国产新能源已经闯出来了品牌,无论价格怎么跳水,优质、可靠、真实才是立得稳的根基。希望这场“降价浪潮”能催生出真正的好产品,而不是一地鸡毛的“行业雪崩”。你觉得以后纯电市场会怎么走?值得你为它买单吗?这答案,只有时间能给我们。

纯电车降价潮来了,新势力拼价格,用户买车要理性-有驾
纯电车降价潮来了,新势力拼价格,用户买车要理性-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