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润顶五个比亚迪,这耀眼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精明算计。丰田章男口口声声说“敌人是碳,不是内燃机”,可这漂亮的宣言,更像是粉饰太平的遮羞布。2700万辆混动车的减排量,真能等同于900万辆电动车吗?这数字的背后,究竟是环保的考量,还是对纯电技术转型迟疑的借口?在全球电动化浪潮奔涌而至的当下,丰田紧紧抱着混动这根稻草,是真环保,还是 squeezing 内燃机利润的最后一滴?
4.8万亿日元的营业利润,的确令人咋舌。但这利润,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技术研发裹足不前、市场需求被漠视的基础之上?一边哭诉研发投入加大,一边坐拥金山,这精明的算计,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斤斤计较着每一分钱,却忘记了商业伦理的基石。
“型式指定”认定中的不正当行为,更是触目惊心。为了迎合国际市场,丰田不惜“超规”测试,将日本本土的测试标准弃之如敝履。一句“车安全没问题”,就想掩盖这偷梁换柱的伎俩?试问,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这巨额的利润,能否抚平受害者的伤痛?如同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的命运,因傲慢和无知,最终走向毁灭。
北美市场的大规模召回,安全气囊的缺陷,一次又一次地将丰田推上风口浪尖。这哪里是什么“召回”,分明是企业责任的缺失,是对消费者安全的漠视!丰田用行动诠释了“利润至上,安全靠边”的冰冷逻辑。这样的企业,即便富可敌国,也终将失去人心。
反观国内车企,即使单车利润微薄,新能源占比不高,但至少,他们在奋力转型,努力追赶。他们或许没有丰田那般财大气粗,但他们用心造车,而非算计赚钱。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着造车人的初心。
丰田的“更中国”战略,更像是一场迟来的救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容不得丰田继续固步自封。这场变革,是被市场裹挟,而非发自肺腑。
高关税、日元走强、中国市场利润下滑……丰田面临的挑战重重,这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吗?对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对消费者安全漠不关心,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如同但丁《神曲》中的地狱之旅,一步步走向深渊。
2025年,对丰田而言,将是生死攸关的一年。能否真正转型,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非“以利润为本”,我们拭目以待。但请记住,企业若只顾及利润,而忘记了责任与担当,即便走得再远,也终将迷失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