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车圈大新闻是一茬接一茬?昨天刚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样才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今天现代就把个纯电两厢小车给搬出来,说是要用钢铁做艺术,还说对开车门、座舱模块化。怎么看都觉得这些车企现在不仅拼技术,更是在拼脑洞,恨不得所有设计都能把你震得五迷三道。

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有驾
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有驾

先问一句:都2024年了,还能靠“变形金刚”一样的车门吸引人吗?对开车门确实看起来高级,豪车有、概念车也有,但你要真落地到市面上让普通老百姓买,有没有考虑过这玩意修一下要几个月工资?说是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可是谁坐两厢车想着先下后排啊?大概率还是为了“酷炫”两个字。所以这些设计更多是给展会上的长枪短炮拍照用的,等量产就烟消云散——媒体都说了,真上工厂造出来,贵也造不出来,全是最终要被砍掉的“概念过剩”。

再往下看,现代这款纯电小车还被拿钢铁艺术出来说事。你说是用钢铁做汽车,这不是天经地义吗?但现在必须要给它加一个艺术buff,仿佛车子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雕塑展览品。流线型设计,车身线条都要有起有伏,配色也不容你有异议,就是要“钢铁般”——这个时候你就得想了,是不是只有把车做成“铁疙瘩范儿”才能代表工业美感?难道没见过玩玻璃、塑料也能好看的?

更厉害的还在灯上。现在新能源车都流行什么大屏幕会呼吸、灯带能跳舞,现代这车直接给你来一次可以自定义灯语的“像素灯组”。手机上App一开,灯光内容随你设置,“今天心情如何,灯光展示啥”。这样也的确新鲜,不过想一想,大街上都是个性化灯语,是不是有点吵?本来车灯该是为了安全和警示别人的,现在变成展示自我?可以玩,但别太玩。

你要是真钻进车里,还发现它要玩点特别的。外面都在比谁的大屏幕多,谁能“开飞机”,这车偏偏就不用大屏,只上中控模块化。你可以买一套自己喜欢的模块,爱啥装啥,这倒是迎合了现在“买车也是买体验”的潮流。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能选壳,汽车也许也能选操作系统、方向盘和音响。但问题是,这种高度定制化的东西真能大规模落地吗?万一你喜欢的模块没人买了零部件厂就停产咋整?习惯了大屏的消费者会不会还得另外加装?也是个未知数。

内饰更是环保材料全家桶,桶形座椅全用可再生料,这符合现在主流的环保焦虑。不过你要问,环保和舒适谁更重要,咱们一般人往往还是希望首先“屁股坐得舒服”,环保是加分项。很多厂商喜欢在发布会上讲一通什么可持续发展,其实落地到日常用车,中产更多考虑的是耐久、好清理、便宜保养,环保意识还是“远水”难解“近渴”。

说到尺寸,车长四米二出头,和大众高尔夫类似——这玩意就直接在跟大众打对台戏。溜背造型、运动前脸,定位就是给都市青年的“高级玩具”。但讲真,都市青年家里有两个娃,平时买菜接送,真会选这么个讲究“低趴”的纯电两厢车吗?看似对标高尔夫,实则未必缝得上地产刚需和通勤需求。

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有驾

那问题来了,现代THREE到底给车市带来了什么?有些人说这是电动车进入新阶段,大家不光拼续航和性能、而且还要拼设计和个性,有的媒体叫好,有的喜欢吐槽。但我看关键还是——你造得出“酷”,得卖得出去。燃油车时代,卡罗拉、朗逸这种“闷声发财”的才是真正跑量的主力,炫酷的造型、个性的小设计,反而常常沦为“展厅一亮”,“销量一凉”。

模块化中控说是给人定制体验,但现在消费者真的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件件挑选、搭配吗?买车不像买手机套,安全、兼容、维修,样样都得考虑。你要真能把模块做成“乐高积木”,用户会不会自己拆装?出了事故保险公司怎么定损?车企能不能做到每个模块都“终生维护”?这些问题,媒体和厂家一律不提。

灯组个性化、环保材料、对开门设计,每一样都能引发网友热议,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波设计会不会又是一次“科技秀”?近几年,车圈概念车频出:有的能上天入地,有的自动煮咖啡,有的座椅会按摩,发布会上天天轰炸你眼球,一年后等量产的时候发现,原来全都缩水了。厂商要把概念秀得震天响,量产的时候还得掂量成本、维修、用户体验,最终不是为了让你开心,而是为了掏你的钱包。

说白了,汽车到今天不只是工具,它越来越变成了移动的社交载体和个性标签。选什么颜色、什么座椅、什么灯,都是“我是谁”的一部分。可是大部分人买车其实还是把它当交通工具。配置越多越复杂,维修、保险、二手出手都变得麻烦,将来万一升值成古董还好,否则就是一堆“小众创新”。

暂且不说设计会不会好看,2027年才能量产,这三年里新能源技术都能再翻一波。现在看起来眼前一亮的东西,三年后大概率变成标配。电池升级、芯片迭代、材料突破,每隔半年消息就推你一下,这车刚推出来的模块化座舱,到量产时可能已经被“智能一体化”取代;对开门等豪华配置,肯定要砍,剩下的还是“够用且耐造”的常规部分。

车企搞发布会有自己的小算盘。新车一亮相,马上能炒热品牌关注度,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至于具体量产什么、设计怎么变,后面再慢慢“实际情况实际讨论”。咱们买车的人,其实也早学会了,看展会得用个“滤镜”——发布会上的夸张设计,拍手叫好就行,但真决策的时候还是得问问“日常需求、成本、保值率”这几个硬指标。

厂家想打动年轻人,说是要做独一份的小车。不妨简单盘一下,年轻人到底想要啥?酷、玩、对味,当然重要,但也想便宜耐开、省心好修。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一堆车企各显神通,最后跑赢的,往往是那些拿出实用价值又能兜底安全和维修的品牌。“个性化”不是坏事,但你要让驾驶者用得住、养得起,不是光靠概念包装能长期取胜。

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有驾
现代THREE亮相,钢铁艺术吸睛,对开门模块化引热议-有驾

最后,咱们还是得聊聊新时代下的汽车消费。钢铁艺术、对开车门、模块化体验,这些东西绝对是新鲜,但你要把它变成人人都买账的消费品,技术得过硬,成本得压得住,还得给维修和出手兜底。否则媒体吹一波,展会上热搜一波,过了半年就淹没在“实际用车体验”的洪流里。

再问一句:你真会因为车门开法不一样,灯语能自定义,就多花几万块买这车吗?大多数人可能还是“看个新鲜”,完了回家还是把车钥匙插进老款朗逸,脚踏实地去买菜接娃。

新车好看是好看,但你最终买的不只是好看的皮,更得是生活里用得顺手的骨头。车企这波创新很可能只是形式大于内容,真正得消费者认可的,还得是那种能够陪你走过风雨、维修方便、不花冤枉钱的“靠谱好车”。革新,固然重要;但回头想想,实用才是永恒的通关密码。

这车量产之后到底能不能打动大家,只能等到2027年再说。买家有自己的选择,市场也有自己的铁律。今天的设计你我看得热闹,三年后用得舒不舒服,还得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