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暂胜新能源合资车电动化难突围

4月合资轿车销量榜出来了,数据挺吓人——新能源车一个都没挤进前20,全是燃油车。大众迈腾、日产轩逸这些老面孔依旧在榜单上稳稳卡位,前三名更是被大众承包,帕萨特、朗逸、迈腾的销量全都破万。新能源车呢?一个都没有。零,完全没有。

这事看上去很不正常吧?新能源车不是这两年一直火得不行吗?怎么在合资品牌的轿车榜单里竟然一个都没有出现?尤其这个数据对比着新能源的大环境来看,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你看去年新能源的全国销量增速高达80%以上,动不动就说"取代燃油车"了,为什么在合资轿车的销量里,居然彻底哑火了?这数据一出来,很多人直接就下结论了:新能源车根本不行嘛,合资品牌压根儿没打算认真做新能源。这么说其实有点武断,拆开来看,背后的逻辑并没有那么简单。

燃油车暂胜新能源合资车电动化难突围-有驾

先从这些“燃油车霸榜”的数据说起吧。前三名的大众车型(帕萨特、朗逸、迈腾),销量都过了1万辆,轩逸和凯美瑞也都在9000辆上下,速腾接近8500辆。这个量级,说明燃油车的消费者群体依然很稳定,尤其是在合资品牌的主流轿车市场里,大众、丰田、本田这些老牌劲旅依然吊打其他对手。德系和日系车的市场口碑、品牌积累,还有售后保障,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被撼动的。换句话说,这些销量不是新能源车拉不动,而是燃油车在这个市场盘子里,本来就根深蒂固。

燃油车暂胜新能源合资车电动化难突围-有驾

但为什么新能源车一个也进不来?这就得看看合资品牌新能源的“心态”了。你会发现,合资车企对于新能源的态度确实有点“犹豫”。不像比亚迪、特斯拉这类新能源玩家全力押注电动化,在合资品牌这里,新能源更像是“试水”或“补充”。要么车型不够丰富,要么定价不够接地气,要么在市场策略上压根没用力。拿大众举例,虽然ID.系列的销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集中在SUV市场,轿车领域根本没什么能打的新能源车型。再比如日产,轩逸虽然卖得火,但纯电版轩逸·E-Power的销量就非常边缘化。归根结底,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这块,节奏明显落后了一大截。

不过,也别急着说合资品牌“混日子”。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发力,而是更加谨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能源车的“账”不好算。研发成本高、平台切换难、供应链不够成熟,这些都让合资品牌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出既有竞争力又能赚钱的新能源轿车。刚才提到的大众ID.系列就是个例子,虽然这些车的技术和品质不差,但因为成本压力,售价相对高昂,市场反应自然不如燃油车畅销。再加上新能源车的利润率普遍偏低,很多合资品牌不得不通过燃油车来“稳住阵脚”。

燃油车暂胜新能源合资车电动化难突围-有驾

说到这儿,新能源车在合资品牌里的短板就清晰了。它们的问题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战略不够激进”。对比一下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打法,比亚迪直接砍掉燃油车品类,特斯拉靠规模效应疯狂降价抢占市场,这些策略合资品牌根本不敢学。原因很简单,合资车企的体量大,成本包袱重,不能像新势力那样轻装上阵。所以你看,大众、丰田这些传统车企虽然也在转型新能源,但大部分时间里,是靠燃油车输血,新能源车在战略上更像是一个“潜力股”。

不过话说回来,新能源车的销量在合资品牌里吃瘪,不代表燃油车就能一直这么“胜利”下去。这个市场的趋势已经摆在那儿了,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接受度在逐年提升,购车政策、用车成本、甚至充电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慢慢压缩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而合资品牌如果在新能源领域继续“慢半拍”,很可能会逐步丧失在年轻消费群体里的话语权。你看,大众今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开始下滑,丰田的新能源策略也被认为“跟不上脚步”,这些问题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长期来看,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燃油车暂胜新能源合资车电动化难突围-有驾

最后再回到这个榜单。燃油车在4月份的合资轿车市场里实现了“完胜”,但这种胜利本质上是阶段性的。新能源车没能进入前20,并不代表它们就没有市场,而是说明在传统合资品牌的布局下,新能源还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换句话说,新能源车确实还在发力,但是能不能真正撼动车市格局,还得看它们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所以,这事看起来吓人——“新能源车竟然全军覆没”——但仔细一拆,并没有那么邪乎。燃油车继续稳住主场,新能源在合资品牌里还在补课,这才是眼下合资轿车市场的真实写照。如果你问这事到底算不算危险?我只能说,不看眼前的销量波动,看长远的策略布局。燃油车能扛多久,新能源能崛起多快,这才是未来几年里的核心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