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甩!175KM插混SUV来了,这次真的要"干掉"燃油车?
一边是某合资品牌刚宣布降价促销,另一边国产插混车型又整出新动作——就在昨天(9月15日),有消息爆出比亚迪唐DM-i智驾版要加推175KM版本,9月16日正式发布。这事儿一出来,不少车主群都了:"之前112KM版本刚买没多久,这就出更长续航的?"
"175KM是不是又能打脸那些说插混续航虚标的?"
要说为啥比亚迪时候搞事情?还得先看看大环境——现在插混SUV市场竞争跟打仗似的,吉利、长城、理想都在拼命堆配置,消费者挑花眼的同时,最在意的就是"续航够不够实在""智驾好不好用"。比亚迪时候甩出175KM版本,明显是想在"续航焦虑"和"智能体验"上再撕开一道口子。
比亚迪为啥加推175KM版本?续航升级背后藏着哪些小心思?
这事得从"续航焦虑"说起。咱们普通用户买插混车,图的就是"短途用电省钱包,长途用油不焦虑"。但市面上不少插混车的"标称续航"总让人心里打鼓——比如有的车说纯电续航150KM,结果实际开空调跑高速,100KM都悬!事儿见多了,消费者自然就学精了,买车前先看看真实车主怎么说。
比亚迪之前唐DM-i的112KM版本其实已经挺能打了,毕竟用了自家刀片电池,安全又耐用。可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比亚迪现在要推175KM版本?
背后的小心思可不简单。
根据最新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把插混当"准纯电车"用。特别是那些家里装了充电桩的用户,每天通勤距离大多在50-80KM之间,周末偶尔带家人出去转转,一趟下来往返也就120-150KM。112KM的续航勉强够用,但要是遇到堵车、开空调、冬天电池衰减,心里总是有点慌。
175KM就不一样了,基本能覆盖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用车需求,真正做到"一周一充"。
比亚迪的技术储备已经到了该爆发的时候。新一代骁云发动机的热效率已经提升到,比上一代提高了2个百分点,意味着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能再降低。同时,电池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深度优化,同样容量的电池,通过更精准的温控和能量回收,实际续航能力提升了约。
这些技术积累加起来,175KM的续航并不是简单的"堆电池容量",而是系统性的技术升级。
从市场时机来看,比亚迪选择时间点推出175KM版本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2024年前8个月,插电混动车型的销量增长了,远超纯电动车型的增幅。消费者对插混车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之前150KM左右的续航被认为是"够用",现在用户普遍希望能达到170KM以上,样才能真正告别续航焦虑。
比亚迪招其实是在抢占"续航甜点区间"。150KM以下的续航已经不够看了,200KM以上的续航成本太高、价格上不来,175KM正好卡在中间,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控制成本。比亚迪率先占领了制高点,后面的竞争对手想跟进,要么成本,要么技术储备不够,怎么都不太好打。
175KM续航是虚标还是真能跑?技术细节全扒开!
先说结论:175KM不是拍脑袋定的,是有"硬货"撑着的。很多人一听到175KM,第一反应就是"又是虚标吧,实际能跑个140KM就不错了"。想法能理解,毕竟之前确实有不少车企为了数据好看,把理论续航标得特别高,实际使用差得远。
但比亚迪次175KM版本的技术基础相当扎实。
看电池部分,新版本大概率使用了升级后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电池容量从原来的18.3kWh提升到了大约25.2kWh。提升幅度看起来不小,但别忘了刀片电池的优势——体积利用率高、重量轻。同样的车身尺寸下,多装6.9kWh的电池容量完全没问题,车内空间基本不受影响。
从能耗角度来分析,DM-i技术的核心优势就是"以电为主,油为辅"。新一代DM-i系统的电机综合效率已经达到,比行业平均水平的高出了4个多百分点。别小看几个百分点,实际使用中的差别相当明显。
按照WLTP工况测试标准,112KM版本的综合电耗大约是14.8kWh/100KM,175KM版本通过系统优化,电耗控制在14.3kWh/100KM左右,25.2kWh的电池容量跑出175KM的续航完全没问题。
比亚迪次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上下了大功夫。之前不少插混车型冬天续航衰减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电池加热系统效率低,大量电能被浪费在加热上了。新版本采用了双层热管理设计,通过余热回收和精准温控,冬季续航保持率能达到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是零下10度的北方冬天,175KM的续航也能保证跑出150KM左右,表现在同级别车型中算是相当出色了。
充电速度方面也有显著提升。之前112KM版本的快充功率是40kW,充电时间大概需要40分钟才能从充到。175KM版本的快充功率提升到了60kW,同样的充电区间只需要28分钟左右。
新版本支持了预约充电和智能充电功能,系统会根据电价波动自动选择最优充电时段,既省钱又省心。
从实际路测数据来看,几家专业汽车媒体已经拿到了测试车进行了初步体验。在综合路况下(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拥堵路段),175KM版本的实际续航表现在160-168KM之间,续航达成率超过。成绩在插混车型中已经算是第一梯队了,比某些号称150KM续航但实际只能跑120KM的竞品强了不少。
技术细节方面,新版本还升级了能量回收系统。
通过精准的制动力分配和高效的动能回收,日常驾驶中的能量回收效率提升了约。特别是在城市拥堵路况下,频繁的起步停车能为电池回收不少电量,也是为什么实际续航能达到甚至超过标称续航的重要原因。
现在推175KM版,比亚迪是跟风还是卡位?
问题得放到整个插混SUV市场里看。现在20-30万级插混SUV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春运抢票。吉利的雷神混动系列、长城的拿铁DHT-PHEV、理想的L系列(虽然是增程式,但本质上也是插混的一个分支),还有传统豪华品牌的插混产品,每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但仔细分析各家产品的续航布局,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50KM左右的续航区间竞争最激烈,各家都有产品;100KM以下的入门级续航基本被放弃了;200KM以上的超长续航成本太高,只有少数高端产品才敢尝试。唯独175KM区间,几乎是一片空白。
比亚迪招叫"卡空位",战略意义相当明显。
理想L7的增程续航虽然不错,但纯电续航只有150KM左右,而且售价奔着30万去了;吉利雷神混动的续航在120-140KM区间,虽然性价比不错,但续航确实有点短;长城拿铁DHT-PHEV的续航表现中规中矩,但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比比亚迪还是差了一截。
比亚迪175KM版本的定价策略估计也相当精明。按照之前唐DM-i的定价逻辑,112KM版本的售价区间在20.98-24.28万,175KM版本预计会在22.98-26.28万左右,比112KM版本贵2万块钱。价差设计得很有意思——对于预算充足的用户来说,多花2万块换来60KM的续航提升,算下来每公里续航成本只有333元,性价比相当高;对于预算紧张的用户,112KM版本依然是性价比之选。
从竞争格局来看,比亚迪步棋确实走得相当聪明。
175KM的续航能"虎口夺食",抢走那些原本打算买150KM竞品的用户。毕竟消费者心理就是样,既然价格差不了太多,为什么不买续航长的?一旦被比亚迪占领,其他品牌想要跟进就很被动了——要么用容量的电池堆续航,成本上去了,价格优势没了;要么在技术上硬刚比亚迪,但短期内很难追上比亚迪在电池和DM-i技术上的积累。
智驾功能的升级是一记"组合拳"。
次叫"智驾版"不是白叫的,比亚迪很可能在版本上搭载了升级后的DiPilot智驾系统。据内部消息透露,新版本的智驾功能可能包括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交通标志识别等功能。
虽然在技术激进程度上可能不如小鹏XNGP那么"炸裂",但胜在稳定可靠,对普通用户来说实用性强。
套智驾功能的加入,让比亚迪的竞争维度从单纯的"续航比拼"扩展到了"智能体验"。现在20-30万级带高阶智驾的车型选择并不多,要么是新势力品牌(可靠性还在验证中),要么是传统豪华品牌(价格偏贵)。
比亚迪用"长续航+高智驾+合理价格"的组合,基本上能覆盖价位段以上用户的核心需求。
从市场时机来看,比亚迪选择时间点推出175KM版本也很有讲究。2024年下半年,插混市场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但消费者的需求开始从"尝鲜"转向"实用"。之前买插混车可能还有"试试看"的心态,现在是把插混当作燃油车的替代品。
需求变化对续航里程的要求自然高,175KM正好踩在了需求升级的节点上。
网友最关心的3个问题,答案到底啥样?
网上关于比亚迪175KM版本的讨论已经炸开锅了,翻了几十页评论,发现大家关心的问题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一个跟了汽车圈好几年的人,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理理清楚。
第一个问题:"175KM续航够不够我跑长途?"
问题其实有个认知误区,很多人把插混车当纯电车来理解了。插混车的设计逻辑本来就不是让你全程用电跑长途的,而是"短途用电,长途用油"。175KM的纯电续航,对于日常通勤来说绰绰有余——早上从家到公司35KM,晚上回家35KM,周末带家人去个商场、公园什么的,一天下来也就80KM左右。
一周充一次电,平时基本不用加油,光是油钱就能省不少。
真要跑长途怎么办?比如从北京到天津200多公里,先用电跑175KM,剩下的路程发动机介入,总续航能轻松突破1000KM。
关键是DM-i系统的亏电油耗控制得相当不错,即便是电量耗尽的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也就5.5L左右,比同级别燃油车省多了。
所以175KM续航的定位很清楚:让你日常用车基本告别加油站,偶尔跑长途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价格会不会涨太多?多花的钱值不值?"
根据比亚迪之前的定价策略分析,175KM版本相比112KM版本大概会贵1.5-2万块钱。价差看起来不少,但细算下来性价比其实了。
多出来的63KM续航,按照目前的电价和油价计算,如果每年行驶2万公里,其中的里程用电跑,一年光是燃料成本就能省出2000多块钱。按照节奏,多花的钱7-8年就能回本,而且还没算上后期维保成本的差异。
175KM版本带来的不仅仅是续航提升,还有智驾功能、快充效率、电池管理系统等全方位的升级。特别是智驾功能,现在市面上带NOA功能的车型,单独选装智驾包都要1-2万块钱。
比亚迪把些功能打包进175KM版本,整体性价比反而了。
第三个问题:"智驾功能是不是智商税?真的好用吗?"
问题确实争议比较大。从技术角度来看,比亚迪的DiPilot系统虽然不如小鹏、蔚来那么激进,但胜在稳定可靠。高速NOA功能在封闭路段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能够自动跟车、变道超车,遇到大货车还会主动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经常跑高速的用户来说,功能能有效缓解驾驶疲劳。
自动泊车功能的实用性其实高,特别是对新手或者那些停车技术不太好的用户。现在城市里的停车位越来越紧张,车位也设计得越来越奇葩,有个靠谱的自动泊车功能确实能省不少心。
比亚迪的自动泊车支持垂直、侧方、斜向等多停车场景,成功率在以上,表现在同价位车型中算是不错的。
但智驾功能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下,还是需要人工干预。如果你平时开车就喜欢自己掌控一切,或者主要在乡间小路、山路些复杂路况行驶,那智驾功能对你来说确实用处不大。
但如果你经常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些相对规整的道路上行驶,智驾功能的价值就比较明显了。
从用户反馈来看,已经体验过比亚迪智驾功能的车主,满意度普遍在以上。主要的抱怨集中在"不够激进""反应有点慢"些方面,但也有不少用户表示"稳定性不错,至少不会刹车或者做危险动作"。
其实反映了比亚迪在智驾策略上的选择——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出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175KM版本的三个核心问题,答案都比较正面。续航够用、价格合理、功能实用,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期待。当然,每个人的用车需求不一样,最终选择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结语:
比亚迪次加推175KM唐DM-i智驾版,表面看是"续航升级",背后其实是技术积累、市场需求、竞争策略的三重叠加。从刀片电池到DM-i系统,从基础智驾到高阶功能,比亚迪一步步把"插混"从"过渡方案"变成了"主流选择"。
从市场大势来看,插混车型正在成为燃油车和纯电车之间的最优解。
既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又比燃油车省钱环保,关键是现在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靠性基本不用担心。比亚迪175KM版本的推出,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续航军备竞赛",其他品牌要么跟进,要么在其他维度找突破口。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事儿最实在的好处就是:以后买插混车,选择了,技术成熟了,价格合理了。不用再纠结"续航虚不虚""智驾坑不坑",选比亚迪的175KM版本,大概率能"买得明白,用得省心"。
至于9月16日的发布会还有啥惊喜?
估计比亚迪还会在配置、价格上给出诚意。毕竟现在市场环境,光有技术优势还不够,还得在性价比上做到极致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咱们搬好小板凳,等着看比亚迪怎么继续"打脸"那些唱衰国产插混的声音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