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汽车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口水战”搅得沸沸扬扬。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高调宣称自家AEB技术“没释放全部功能”,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却公开质疑“99%的测试结果都是假的”。
这场围绕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技术争论,从朋友圈互怼发展到官号“参战”,甚至惊动了行业专家和消费者集体围观。
但谁都没想到,这场看似你死我活的争斗,最终竟演变成中国车企跨界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从“技术互喷”到“深夜和解”
事情要从一场看似普通的AEB测试说起。
2023年10月,懂车帝在夜间环境下对多款车型进行AEB测试,结果显示问界M5 EV在60km/h时速下对静态假车实现完美刹停,而小鹏G6/G9却在同样条件下频频“扑空”。
测试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后,何小鹏直接在采访中开炮:“有些车企的AEB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车的情况太多了!”虽然没点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看出矛头直指华为。
余承东的回应堪称“火药味十足”。
他在朋友圈连发数条动态,直言“连AEB是什么都没搞懂”,甚至放出狠话:“有的车企整天忙着做智能驾驶,AEB测试结果却差得离谱,要么被手下忽悠,要么对行业缺乏基本认知!”这场争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小鹏官号晒出P7车型获得中欧双五星安全认证的成绩单,华为则搬出GOD网络技术强调“全向防碰撞能力”,连理想汽车李想都忍不住下场调侃:“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
就在外界以为这场骂战要持续到明年时,剧情却迎来神转折。
2024年2月,有网友晒出何小鹏现身华为总部的照片,照片里他正与任正非围坐讨论技术细节。
三个月后,小鹏汽车内部人士透露:“与华为的合作谈了整整两年,今年下半年就会有大动作。”更戏剧性的是,在2025年华为ADS 4.0发布会上,大屏幕上突然闪过“感谢小鹏汽车”的致谢词——这距离双方公开“和解”仅仅过去18个月。
技术之争背后的行业暗战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深层逻辑,得先看懂AEB技术的特殊性。
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系统,本质是通过雷达和摄像头感知前方障碍物,在危险发生前自动刹车。
但问题在于:测试标准不统一。
欧洲的Euro NCAP要求测试车速不超过60km/h,而国内部分车企宣传的“90km/h刹停”往往是在理想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的。
就像余承东说的:“我们没释放全部功能”,但消费者真能分清实验室数据和真实路况的区别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路线的博弈。
华为押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打造“上帝视角”;小鹏则坚持纯视觉路线,认为算法优化比硬件堆砌更重要。
这种分歧在2023年的测试中尤为明显:华为车型在夜间测试表现稳定,而小鹏的视觉方案在强光、逆光环境下频频失误。
但换个角度看,华为的高成本方案能否普及到15万级车型?
小鹏的算法优势又能否扛住复杂路况的考验?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到2025年双方合作车型上市才能揭晓。
从对手到盟友的产业启示
这场“化敌为友”的戏码,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
过去车企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正在打破:2025年小鹏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涉及技术共享,更计划联合开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这种跨界整合背后,是智能汽车赛道竞争白热化的真实写照——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
就像余承东在合作发布会上说的:“未来汽车竞争不是比谁家零件更贵,而是比谁的生态更开放。”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也带来不少启示。
首先,AEB不是评判车辆安全的唯一标准。
Euro NCAP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车型AEB平均得分率仅为63%,但获得五星认证的车型在行人保护、车身结构等核心指标上依然可靠。
其次,技术争论最终要回归用户体验。
华为的“全向防碰撞”和小鹏的“人机共驾安全”看似对立,但目标都是降低事故概率——就像当年特斯拉和沃尔沃争论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最终殊途同归地推动了行业进步。
未来已来:中国智驾的全球突围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看这场风波,会发现它恰似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缩影。
十年前我们还惊叹于博世ESP的“黑盒技术”,如今本土企业已能研发出超越国际巨头的ADAS系统。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初创公司宏景智驾、知行科技等纷纷崛起,连博世都开始向中国供应商采购算法模块。
这场“从互怼到合作”的转变,或许正是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当何小鹏在华为总部与任正非畅谈技术未来时,当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公开感谢竞争对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和解,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在这里,竞争没有国界,创新不分阵营,而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敢于放下成见、拥抱变革的人。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车企之间的技术争论?
是该坚持自主研发,还是拥抱跨界合作?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