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亚迪第三季度的财报来看,这家新能源巨头正在经历一场不小的“成长的烦恼”,虽然卖车毛利率和单车净利有所回暖,但整体业绩表现却稍逊于市场预期。让人不禁好奇,这个曾经被冠以“价格屠夫”的行业领头羊,为何会在这场市场竞争中显得有些力有不逮?
先说卖车收入,这轮价格战显然不再是比亚迪的主场。二季度的折扣打得那么狠,可随着反内卷的政策上线,“干翻同行”的火力似乎稍微按下来了。尽管在三季度试图拉抬卖车单价,但销量结构发生了异动,单价较高的高端车型和出口车型的占比下降,导致售车收入不如人意,连季度总收入都没能覆盖市场的预期。反观毛利率,略有回升,但依旧止步于市场估算的21%。这样的表现或许能算是爬坡,却远未达到让投资人安心的高度。
再看单车净利,比亚迪终于走出了上季度的低谷,但这“微升”的净利数据却透露了一个残酷事实——造好车不是问题,但成本控制的压力扑面而来。三季度通过削减三费,尤其是研发和管理费用支出,压缩了部分成本,但降低研发费用真的能换来长期发展吗?对比亚迪那种“大刀阔斧搞研发”的风格,这种收缩显然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财务压力,但未来呢?智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竞争日益严峻的新能源市场里,不加码技术还能站稳脚跟?
这场激烈的市场游戏中,还有不少让人唏嘘的地方。比亚迪的插混技术以前风头无两,但如今却好像逐渐被竞争对手追平。无论是吉利的雷神技术还是奇瑞的新型电池方案,都让曾经的技术代差不再那么明显。价格战又因政策限制没法彻底出击,市占率开始逐步下滑。再看看纯电车型,比亚迪虽然拿出了超级E平台的“操作系统”,标榜可以“5分钟充满400公里续航”,但这个技术竟然只在价位2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里出现,没能在中低端市场掀起波澜。而在国内市场价格屠杀的热潮中,这个曾经的王者竟然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并不是没有应对措施。三季度,它开始加快调整步伐,为插混和纯电车型推出升级版,又在原本定位高端的方程豹品牌新增10-20万元的“亲民”车型来抢占市场,但效果似乎暂不明显。再放眼海外市场,虽然三季度出海销量有所下滑,但总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海外市场是比亚迪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出海的车型净利润更高,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总的来看,比亚迪在变局之中努力求生,但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它像个充满潜力又历经挫折的少年,正试图找到最佳的发力点,重新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然而,高端化的瓶颈和过于复杂的业务架构一直是个痛点——内卷的行业和不可控的政策方向,更像是一道扑面而来的难题。是时候比亚迪给自己“减减负”了。毕竟,这场“圈地运动”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与均衡策略支撑,靠惯性走下去的日子终会到头。
各位读者,这是不是让人不禁想问,比亚迪未来怎么破局?信心从谨慎的市场与股民中何处重拾?回头一看那些扑街的小玩家,是否会异军突起成为下一个改变游戏者?在这片新能源的战场上,一旦比拼的重点从价格转向技术,这场争夺战,胜利者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