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象一下,今儿早上一睁眼,汽车圈突然蹦出来一堆新闻,说实话,搞得我都不知道先嘬豆浆还是先划手机了。“汽车早餐”这个名头听着挺诱人,可信息量是真大。一边是传统的董事长调换,一边是前沿的人形机器人落地,还有什么电动车充电桩突破、房车新国标、特斯拉又要改车门把手,还有无人机往城市里飞蓝莓汁——我就好奇,现在的车圈到底是卷技术还是卷故事?
先说说眼下最扎眼的进展,这全中国1734.8万个充电枪,这是啥概念?去年才接近一千万,今年直接同比暴涨53.5%,私人充电桩的增速都快60%了。这速度和我年初立的flag比起来,谁快?讲真的,这事反映了什么?我琢磨,电动车现在已经不光是高铁追着跑的问题了,桩子多,车才敢买,车多,桩才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
可是,电动车普及快了,隐患也多了。你不觉得,咱身边有时候挤个小区,楼下都是小锅盖,插座也都飞线往外甩。这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电气火灾”的焦点?这事监管部门盯得紧,可万一,像房车新国标这种还得等一年半才落地?万一传统监管来不及创新速度?是不是得逼着我们老百姓,自己练成半个消防员,半个电工?
说到房车新国标,不让开车时睡觉、洗澡,这也算行业的“人情冷暖”了。我们老想到一顿自驾游,开房车追逐自由,可你想过吗,一路晃悠地睡过去,万一司机一脚刹车你噔噔摔下床,或者急一急一脚把卫生间淋浴喷头抽了,这又是新一波社交网络“名场面”。其实安全提示并不吓人,真出事才怕人。那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道理,自由其实从来都不是想干啥就干啥,得有边界。这也是房车圈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从“可以”到“规范”,过程扎心但有用。
再把目光转到新闻里那一串董事长任免,其实普通人眼里就一名字换来换去,可行业里都明白,这背后眼珠子转得快着呢。一个企业掌舵人一变,方向盘可能都得朝另一头拧。这次陈伟任辰致汽车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这调整里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我的直观感受是,国企的组织调整,动一个人的背后,极有可能是产业链要升级,或者战略玩法要变。所以,职位没了不代表人没了,说明组织越来越希望有“专人专事”,高管精力都省下来,投入到核心岗位上,不再一锅端。这样未必是坏事,说白了,这是在合规和创新中寻到平衡。
跳出来看国际新闻,真是“安不下心”。美国NHTSA最近对特斯拉近17万辆车门把手安全事故开始大调查,丰田和现代也被爆出问题。特斯拉这个门把手,被人诟病不是一年两年了。最初是为了设计感,为了赶潮流,把传统门把手做成了隐藏式。一到关键时刻,电断了打不开门,这车还怎么逃生?之前有人遇上火情,被困在车里出不来。这是一种对设计与安全理解的偏差,为了个“酷”字,能让大家陷入危险,这不是创新,是添乱。我就想问问,所谓科技进步,是走弯道超车,还是绕远道自刨坑?
其实类似的新闻在国内也没少见,只是人家的维权会炒得更大声。反过头一想,我们和老外差在哪?是不是总爱凡事先忍着,等哪天忍无可忍才轰然爆发?又或者我们对安全的认知,总停留在“还没出事,就算安全”?说句糙话,技术是好东西,但脱离用户体验的技术,纯属自嗨,就像你花几百万买台车,结果越炫的功能出事越多,可最后修理得还是你自己。
看回国内,蔚来刚刚股权发行完成11.6亿美元,这钱拿来做啥?投资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开发新平台、扩充充换电网络。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有趣的逻辑,最近大部分新势力,甚至传统品牌,都拼命往“智能化”“换电”“电池技术”“自动驾驶”上砸钱。为啥?外头湘江浪高,大潮退了,泡沫慢慢消下去了,只能拼谁的船底更厚。这几年看着大家钱烧得快,野心也大,但慢慢地,只有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有资格站在牌桌上。所以“内卷”这词,不是谁自造的,而是真舍不得离场。
跟着看人形机器人和无人货运eVTOL这些新科技,从新闻稿看挺远,其实离我们越来越近。今天机器狗巡楼,明天无人机送快递,后天你家楼下可能就是新能源自动运货。你觉着这些高科技离现在生活有多远?答案真不远。比如物流,过去说无人车、无人机送没影的东西,都是PPT;现在蓝莓汁能飞160公里,时效比传统货车还准,有这种能力,将来生鲜、药品、紧急物资,从一个城市飞另一个城市,真能分钟级兑现。
这事背后,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现实的落地要过三道门槛:钱、法律、管理。第一,有钱才敢玩,这是砸钱的运动;第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在规章和监管里踩着红线跳舞;第三,人和管理的理念能不能跟上技术变化?比如蓝莓汁一路飞到家,有没有可能出现“天降横祸”,给谁砸出个大包?顾客买单还是企业赔付?到时候社会容忍度有多高,还是要法律和大家的共识来兜底。
还有一串产业链企业,譬如做精密部件的、做AI机器人组件的、PCB的,哪个不是在“智能化”“网联化”“机器人化”上下猛药?有趣的是,汽车工业的边界正在消失,原来造螺丝的,现在都琢磨怎么搭上自动化、机器人、AI出行的快车。以前说要智能化是噱头,可现在你不跟上,客户可能拎着订单去找新玩家。你以为小零件没技术含量?看错了,这就是中国制造能不能产业升级的试金石。别小看一个控制器、一个丝杠,一个技术门槛能把国外“卡脖子”卡几十年。所以很多老外总说我们只是装配工厂,没有硬核技术,但现在国内这批企业确实在争口气。
事情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现在买车、出行、住行,到底变化快还是风险大?或者说,科技进步我们要不要怕?我的想法是,没有一种变化,是没有代价的,技术越快,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一点自我保护——不光是对信息和数据,更是在安全和利益之间自己做判断。你不能只盯着销量飙升、股价起飞,更要看到后面那些看不见的零件、用不到的功能,甚至那些你平时没关注但随时能救你命的安全小设计。
比如这次特斯拉门把手的事故,你觉得没遇上,不关你事。可下次要是车子出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自救,是不是比你车机升级慢一点更要命?房车国标、充电桩布局、机器狗送快递,都是希望让生活变好,可千万别成了“耍酷耍到命没了”。归根结底,好技术是用来服务人,不是用来“炫”给人看,更不是让人早冤枉命的。


所以,今天聊了很多行业新闻,其实都是想让大家多想一步,“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技术?”技术到底是惊艳,还是安全;是酷炫,还是实用?如果技术带来的只是增量焦虑,没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那再多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也救不了一颗焦虑的心。
毕竟,再牛的人工智能,也还不会替你吃早餐。你看完这篇,早餐凉不凉?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