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

说实话,电动三轮和四轮车这两年真是变了不少。前两个月,我刚跟一个快递小哥聊了会儿天,他很开心地说:现在上牌可方便多了,以前那手续,光凑齐材料就得两三天,还不一定能成功。话说回来,这种改进背后真是折射出不少行业变化。

咱先说说车主得排队那些事吧。以前,像他那样的快递小哥,得带身份证、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手续繁琐得让人头大。关键是很多地方买车根本没正规票据,上不了牌。排队排半天,交费加起来动辄几百元,吓得不少人直接弃牌上路,风险可大了些。(这个数字是我跟圈里的朋友聊时估算的,具体地区略有差异,样本有限)

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有驾

就供应链和研发角度来看,这些所谓合规文件其实是由厂商和供应链环环相扣的产物。相当于买了个高配版手机,合同和发票不过是保修卡和序列号。你没拿到正品身份证明,厂家、经销商链条都断了连带影响口碑和后续售后。有点像日常买菜,没发票就是没秤砣,卖家跟买家都没啥保障。但真实情况是,三四轮车市场复杂,有不少小厂、散货,凭啥发正规票单就尴尬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我记录了某地一个村委会专门负责给三轮车免费上牌的案例。当时村长跟我说:你别小看这事,省了大家往返车管所的路费,也减少了纠纷。这点很重要,因为交通管理放下架子,接地气了。

别以为现在上牌多轻松就代表完全没门槛。有朋友问我:这政策实施后,会不会有不少‘僵尸车’冒出来—不管你合规不合规,反正先上个牌?我自己也有点顾虑,说实话,这事儿先按下不表。

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有驾

还有个对比,好几次无意碰到不同品牌的电动货运三轮。一个贵两千块,实际体验确实硬朗,电机噪声低,续航能超过70公里(也是样本少的体感)。另一个便宜些,等速表现不稳定,续航官方给了60—65公里区间,实测时甚至更低,30—40公里不等。你说,两车相差这么多,供应链上的差别一个是用料扎实,一个就是拼凑料件,拿电池和电控系统比作做饭,一个是跑鞋专用材料,一个是普通帆布鞋,也太明显了。

我得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政策让三轮车畅通无阻了,这话有点大。后来交流中才意识到,实际上还是有限制,比如无牌车仍要求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不能随便占机动车道,也不能上高架。而且部分城市管理依然严厉,不是所有地方都立马放开。政策落实毕竟有时间差,地方执行也差别大。

顺便提个小麻烦事,很多车主现在虽然轻松上了牌,但上路仍嫌麻烦。安全帽要戴,载人受限,速度不能飞快。听销售说,不少人抱怨管理这块,越来越规范,但也有点烦,呵呵,多少人都有点抵触这类约束,我也能理解,谁都不想开车多费心。

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确定你有没有留意,关于车辆安全性能的标准是不是各地都统一?我听说某些地方对电池容量、整车重量指标没一个全国统一的认定,厂家研发时是不是头疼死了?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瓶颈问题。

再问你个事,你觉得车辆免费上牌能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什么?我心里揣测是减少非法车辆数量,但这种效果真能凭一两个季度体现吗?毕竟这些车使用频率高,任何监管松懈都可能扩大隐患。我估计这块在后续数据公布之前不好说(没细想过)。

临场小计算下,在成都,我朋友最近买了台电动三轮,花了两万多元,按官方说法折旧率大概一年20%(估算体感),这样一年车贬了4000块钱。然后算算平均百公里成本,按每月行驶1500公里,电费加维护费一共算下来约0.8元公里,真没太多浪费。

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有驾

销售总跟我聊,大家对三轮车能不能上快车道这个老问题还是挺敏感。驾驶惯、路况整合这些才是关键,技术允许,政策没放开,车主心理也没到家。走一步算一步吧。

对比一台主流新能源汽车和这类电动三轮车,车企对后者研发投入明显没那么深,更多依赖改良工艺和成本控制。就像做衣服一样,汽车是高级定制,三轮车更多是厂子流水线简单化操作,这种质感差别让需求和供应链都天差地别。

我说的这些间接说明了,电动三、四轮车管理松绑不代表矛盾消失,它只是给更多非正规市场搭建了合法通道。后续该怎么监管安全,车辆质量如何把控,谁也不好说,毕竟这是个多方博弈。

从“严查难上牌”到“不罚轻处罚”,电动三、四轮车管理迎来新政,车主轻松上牌合法上路春天来了-有驾

最后想留个疑问:政策松绑和管理人性化,是不是能解决我们心底最担心的安全隐患问题?我盯着街上飞速过的三轮车,想着,这辆车的牌照到底有多可靠?你怎么看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