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想象了一下,上汽奥迪E5 Sportback的车身尺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挺合理的——4881毫米长,宽到1960,空调出风口气流直抵脸的宽度,轴距2950。基本上,就是中型SUV的标配尺寸,特别是帮我撑起那股家用+偶尔周末出远门的期待。
我坐在样车旁边,摸了摸冰凉的车门把手,指尖触感还挺扎实。你知道,我刹那会儿心里甩了个问题:这车到底做得有多用心?(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跟销售聊了会:这车续航能跑多久?他说:CLTC最大续航有773公里。
773?我心想,估算一下,可能实际用到手里大概六七百公里?我心里又暗想:估算这还没算上实际路况和空调能耗,挺乐观的。
他们这次用的电池,主要是宁德的三元锂电池。除了入门版的76千瓦时磷酸铁锂,其他两个版本用的是83和100千瓦时三元。
一听到用特定电池我就思考:这其实是合作关系的体现吗?或许电池供应已经成为这款车的核心竞争力——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供应链博弈,从每一块电池开始,影响到的其实是出货和利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车怎么保证那个续航真的能跑那么远?
我估算了一下,按百公里耗电20千瓦时,实际续航可能会在600-700公里之间。反正就是你开一段,不会突然就耗尽油箱的那种真长续航体验(估算/体感)。
比拼一下——在同价位的车型里,比如几年前我试过的一台合资中型纯电SUV,续航大多在400-500公里范围。实际用下来,最大差别在于你跑到目的地还剩多少电。我觉得这车最大优势是在实际行驶中的弹性——保证不焦虑。
但坦白说,设计上我特别好奇的还是那个激光雷达+Momenta的Lidar方案。这东西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实际上,就是用一堆雷达和摄像头组成一个天眼,帮你规避障碍。
你会问:这真的靠谱么?
答案其实不简单。技术再先进,万一遇到雨雪雾霾,雷达的数据会不会变得模糊?还是说他们用的大模型,能应付这种环境?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车厂在研发中,硬件硬不硬,软件软不软,其实就像做菜——材料可关键,调料也重要。
我有点好奇:他们手里那火山引擎大模型,到底算是加料还是调味剂?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看,这个车联网+自动驾驶里的软件硬核,其实也是供应链博弈中一环——比方说,你采购哪个芯片、用几颗传感器,最后决定了这个智能程度。
他还提了个细节:车侧配了个电子外后视镜。
我没细想过,以前我也觉得后视镜就那么回事,可现在想想,这种电子其实减轻了车身面积,还能提供更广的视野,也许未来还会变成智能显示屏,直接给你弹出倒车辅助。
可我心里还是会问:这东西能用几年?多巧妙地避开易碎这个问题不容易。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那张车门把手,旁边还写着轻质铝合金制。这个其实也不算啥,但说到轻量化,真是汽车圈追求的魔鬼——无非就是用更强,更轻的材料去装合金。
这让我思索,要是车身再轻一点,续航还能多跑点——但问题是,轻材料成本会不会拉高?难怪很多自主品牌都在抄奥迪,硬件用料上争相追赶。
我在想:对比起双电机的硬核动力部分,像525马力或787马力的型号,实际用起来怎么玩?我有个猜测——这样高功率很可能是为了场面,平时用到其实也就300马力左右,就算在高速跑得也还算安全。
可是这样一来,百公里油耗,算个人感受大概12升左右(估算/体感),电能消耗粗算下来,也没想象中那么省心。
动力响应是我最关心的。你踩油门那一瞬,那种全军出击的感觉,真是很难用一小段描述表达。你知道,动力就像是厨房里那把火——火小一会冷一会旺,火大一会热爆。在汽车上,动力响应快,就像你打游戏,反应越快,操作感越有带感。
我个人不倾向最大功率,反倒喜欢那股随叫随到的感觉。
这次我还在想,这车配了主动空气悬架和连续变阻尼,能感受到像坐过山车一样的调节反应?还是说,车子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晃晃悠悠的摇篮。(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觉得,豪华配置比起实际用车体验,反而更像点缀?BOSE音响和变色天幕,当然是加分项,但我更关心的还是车子到底跑得快不快,续航到底够不够,操作到底顺不顺手。
那些高端配置,就像是菜肴上的调料,好不好吃,主要还是看原料,也就是车的核心硬件。
就算如此,我还是想吐槽:日常用车,真需要那么多功能吗?比如那块大中控屏——有时我反而觉得,盯着它看比开车还累。
而且,开车的乐趣在哪里?高速冲刺时,那一瞬的激动?还是只是看着仪表盘的数字,你知道,那种芯片连线的感觉——其实就像人脑神经信号一样,快慢决定了你的驾驶感受。
说到驾驶感受,我突然意识到,车的操控感不光取决于硬件,还得看调校。主动空气悬架,理论上可以上下调节45毫米,让你在不同路况下都能应付自如。但你一旦遇到坑洼,调节能快到让你觉得像变魔术?还是说,硬件调校得还不够细腻——我心里其实挺期待的,看一看他们真正调试好了没。
这里我又想到:为啥那么多车厂都在追求智能化?是为了用户体验,还是为了满足高端标签?
是不是说,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像智能手机,每年升级,甚至可以远程养成?
这也是我疑惑的地方——智能到底是真用还是炫?
(这段先不多说,留个悬念)
我一直在思索,有没有可能,我注意到买车的朋友越来越重视续航、动力、智能体验。去年我曾协助几个朋友试新车,他们最关注的不是配置榜单上的那些参数,而是开起来舒服不舒服。
也有人嫌麻烦,觉得每天充电太麻烦,或者智能挡不住的bug让人烦躁。
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变化吗?还是说,更多是厂家和渠道在制造供需而已?
我知道我不会给这个问题一个完美答案,但想问你:你觉得,未来汽车的智能升级,最终会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吗?还是说,还是会像现在这样,有高端和普通的区分?
临场小计算:按我以往的经验,开一辆纯电SUV,每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在4-6块人民币(体感/估算,不算充电站其他费用),如果日常通勤200公里,月来算,大概100块左右的电费。油车大概是五六百左右(按7元算)。
你说,这差别够不够吸引人?
我也不知道,也许只是我个人偏执地关注电动车在实际用车中的可用性。你会不会觉得,这个黑科技越多,反而越难真正用好?
说到这,我真没想过,未来是不是有一天,汽车变成了桌面电子产品——每次开车,像操作手机新功能一样,得花时间适应。
这不禁让我提个问题:长续航和技术体验,哪个才是真厉害?
你会不会觉得,要是车子真能跑到那种永不充电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未来那样?
似乎距离还很远。(这只是我一种猜测,也不一定靠谱)
这辆上汽奥迪E5 Sportback,看起来前景不错,但到底开起来会不会撞墙,还得等到真正上路试驾,才能知道点滴。
而我唯一确定的,是下一次,得带个好奇心再去看一看,别说车了,光是座椅上的那块记忆棉就该挖掘究竟了。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那块融入式的内饰,或者车内的那个静音效果?
总感觉,这个世界上,最值钱的还是那些觉得贴心的细节。
【完——(悬念留到这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