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车的“智能”,有时候反而成了它最大的软肋?
就在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小米汽车火热的势头之上。116,887辆SU7标准版被召回,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它自上市以来交付总量的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这不是雷军在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地宣布“我们又升级了”,而是一次被监管“点名”的被动召回。
召回编号末尾那个醒目的“I”,像一枚刺眼的标签——它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换句话说,不是小米自己查出来的问题,而是监管部门介入后,不得不面对的缺陷整改。而这回的“病根”,出在如今几乎所有新势力都引以为傲的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上。
官方说法很克制: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系统可能识别不及时,预警不足,如果驾驶员没立刻接管,就有碰撞风险。听起来像是概率极低的小概率事件,但放到真实道路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恰好撞上那个“极端”?已经有车主反映,系统会误判阴影为障碍物,突然急刹;也会对加塞车辆“视而不见”,反应迟钝。这不是功能不完善,是安全底线的动摇。
这已经不是小米第一次为智能驾驶“买单”了。今年1月,就因泊车功能识别不准,召回过3万多辆。半年内两次召回,部分车主甚至要经历两次“远程手术”。对一个靠“科技发烧友”起家、主打智能体验的品牌来说,这种信任损耗,比销量下滑更致命。
雷军的反应不可谓不快。微博转发、答网友问第191集上线,强调“通过OTA升级即可解决”,无需到店。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流汹涌。软件能修,但“安全缺陷”的定性已经坐实。OTA不是万能膏药,它可以优化体验,但不该用来掩盖本应在出厂前解决的风险。
要知道,小米SU7自2024年3月交付以来,雷军几乎把全部身家押了上去,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十几万辆的销量,让它一度被视为国产新能源的“黑马”。可如今,一次覆盖超十万辆车的召回,加上此前“3·29池祁高速事故”的阴影,公众的信任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网友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调侃“剩下那一万没召回的,是不是已经撞报废了?”;也有人表示理解,“至少国家管了,小米总算动了”;但更多人开始质疑:我们是不是成了免费的“内测用户”?每天开着带“bug”的车上路,安全感从何谈起?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行业范式的碰撞。手机时代,小米靠“快速迭代、边用边改”打下江山。但汽车不是手机,方向盘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一次系统迟疑,可能就是一条生命。监管的介入,恰恰说明:在涉及安全的领域,容不得“先上路再优化”的侥幸。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或许只是开始。随着智能驾驶功能越来越复杂,软件层面的隐患只会更多。国家这两年不断强调辅助驾驶在施工区识别、人机交互逻辑、接管提醒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小米这次“中招”,无疑给所有车企敲了警钟。
当科技的光环褪去,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最聪明的车,而是最可靠的伙伴。小米的这场“智能劫”,究竟是成长的阵痛,还是模式的硬伤?当用户愿意为“发烧”买单时,品牌是否也该为“安全”发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