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成了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网红”,不是因为它有多炫酷,而是因为安全隐患召回的事情闹大了。你说,现在买个车,本来图个心安,结果开着开着突然告诉你“你这车可能有点不安全”,谁还敢放心呢?
咱们先看看这次召回的背景。国家市场监督部门直接公告,召回超过11万辆小米SU7。原因很明确,所谓“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说白了就是这个智驾系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没法及时察觉危险,警告也可能不到位。你要是司机没盯着点,万一出点啥事,车还不一定能帮上忙。安全隐患就是这么来的。
召回呢,厂家说是通过远程升级,也就是OTA,给车主免费升级软件,把这个坑填上。这招看起来挺科技化,但咱们话说回来,什么时候OTA成了修补安全缺陷的专用工具了?以前我们升级啥系统,无非是啥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怎么现在一个补丁就是少则几万辆,多则十几万车主的“救命稻草”了?
雷军在社媒上发了长文,还美其名曰是“秋季大版本升级”,避开了“召回”二字,给人讲了一堆新功能、新体验。你品,你细品——这其实就是把“主动修BUG”包装成了“版本升级喜讯”。说到底,就是用词上玩了花样,但背后逃不掉的问题还是那一个:小米SU7智驾有安全漏洞,而且是大漏洞,国家都点名了,不解决不行。
你们说,这事正常吗?咱们以前见召回,大多数都是机械故障、零件问题,极少有“软件智驾”这种玩意被推上台面,直接让广大车主把车停下来等升级。是不是以后大家买车,买的不是性能,不是豪华,而是“不知道哪天掉坑的智驾试验品”?汽车厂商在智能化道路上拼得火热,结果最后玩成了“先上市,后改BUG”,这还是造车吗?
再说小米SU7的事故。高速起火、智驾失灵、有人不幸遇难,这些消息在网上循环,大家接受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加重焦虑的过程。你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驱使大家非得把车造得飞快,起步2秒破百,全民飙车,谁还谈安全?难道买车就图个天天体验速度与激情,忘了车是用来接孩子、跑生活、守护家人的?
余承东在隔壁发布会上也是看不下去了,说什么“别在城市漂移”、“加速过剩没意义”,大实话。其实多数人买新能源车,就想要个安稳、省油、平常代步的工具。你给我来个2秒破百,除了满足极少数人“秀操作”的虚荣心,能带来啥实际价值?普通人哪天开个智驾,有个小坑洞,结果识别不了、没预警,撞上了,大家还不疯了?
这里还得说说市面上的“智驾”定义。厂家老爱把“辅助驾驶”吹成“智能驾驶”,甚至“自动驾驶”,好像你只要坐着就啥都不用管了。监管部门已经看不下去了,硬性规定,别再用智驾吹牛了,说明书里必须写“辅助”,帮助你不是替你干活。厂家嘴上答应,系统里谁知道是不是还有各种功能没在说明里明说?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给用户埋的雷。
我就问一句:你们买新能源车,更看重什么?性能?外观?智能?还是安全?早些年,咱们说“安全是最大的豪华”,那时候是电池技术不好,害怕着火爆炸。现在,电池算稳了,智驾出事了。不管是电池还是智驾,老百姓买车的“底线”不是酷炫,而是出门能放心开,回家能全家团聚。
这次小米SU7召回,说实话,打破了很多人对“国产新势力汽车”的信任。小米SU7本来是流量王,销量也好,但一次大规模的安全缺陷事件,顿时让人心里发虚。这种大众信赖,从来都是一朝有事百年受损。新势力造车,高速抢跑,有了流量就敢说“什么行业顶流”,可安全这一课,得天天做、时时做,错一次就是灾难。
另一方面,咱们要反思,不光是小米SU7,其他车企也一样。新能源汽车的智驾,永远得以安全为前提。不管你是OTA,还是外包研发,小打小闹没关系,但只要大规模推广,那就必须对每一种突发场景都做到极致预警。车出问题可以改bug,但生命没法重来,别把车主当小白鼠,啥产品都拿用户来试错。
再绕回头说说“召回”这个动作。一听召回,不少人以为是大坏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厂家敢于主动承认问题、及时修正,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这总比藏着掖着,出事才焦头烂额要强得多。但话说回来,你要是真拿召回当“一种常态”,那企业文化就有问题了,没等产品成熟就上市,出了事才补救,这等于把整个社会当测试场。
为什么现在车企喜欢吹智驾?归根到底,大家都想在新能源赛道里分一杯羹。你小米有手机用户几亿,推SU7能带一波忠粉去买单,销量猛增很正常。但车不是手机,升级不好可以刷机,汽车坏了可能就是你家两代人的命。你怎么看驾驶安全,是你作为车企的底线,也是每一个买车人的底线。
还有一句话,厂家越是流水线迭代、靠OTA“抢时间”,消费者越得提高警惕。别以为你的车今天升级是送新功能,而实际上可能是补漏洞。你发现没,现在官方公告升级,都是一堆技术词堆着,说什么深度学习、传感优化、极限场景识别,好像升级就能万事大吉。但到底专不专业,到底安全与否,决定还是那套底层逻辑:有没有真正为用户考虑,把每一次升级都当救命关键来看。
小米SU7带来的警示,不单是产品问题,更是行业风向。新能源、智驾,这俩词最近几年是火爆到不行,但很多厂商一头扎进去,不懂技术也敢“碰瓷”,试图用营销换信任。结果核心技术没突破、安全标准没落实,最后出事还是群众买单。车主哪个不是拿自己的家庭做赌注?厂家丢了用户信任,不是一时半会能补回来的。
说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新能源大潮下,为什么安全隐患还是屡见不鲜?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没错,但你真的做好了吗?别的厂商也一样,今天是小米,明天可能是其他新势力。只要你不是脚踏实地,安全隐患就会潜伏着,终有一天爆发。
最后说一句,买车最重要还是安全第一。小米SU7的召回,给所有新势力提了个醒——别光盯着销量、流量和上市速度,真正能让用户放心的,还是每一次上路都能安然回家。你可以追求性能、智能,但先把“安全底线”筑牢,新能源才能长久地走下去。不管是谁,新势力还是老品牌,都没人能绕开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汽车不是玩具!哪天安全这一关没过,你所有的销量、流量、噱头,其实都只是昙花一现。
希望厂家都能记住这个教训,脚踏实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别让车主,别让每个普通家庭,成了你们“智驾试验”的牺牲品。这句大白话,应该是每个造车人的座右铭。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