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台小米YU7,以高于新车价一到两万元的荒谬姿态,堂而皇之地涌入二手市场,且多为行驶里程不足百公里的“准新车”。这并非简单的供需失衡,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市场失灵,揭示了消费者对“即时拥有”的病态渴望,以及为此付出的高昂且充满风险的“时间溢价”。
小米YU7自发布以来,其市场热度堪称现象级,短短数小时内锁单量便突破24万台,远超雷军预期。然而,这股狂热的背后,是令人咋舌的漫长交付周期:标准版预计等待53-56周,Pro版48-51周,即便最高配的Max版也需33-36周。这种近乎一年的等待,直接催生了二手市场上的“加价”奇景。据懂车帝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售的二手YU7车源已超过80台,挂牌价普遍在35万至39万元之间,远超官方指导价。
这股“加价”风潮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些嗅觉灵敏的黄牛和二手车商。他们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发布会当天便抢订首批现车,交付后立即加价转手;另一部分则从首批急于变现的车主手中溢价收购,再进行“二次加价”出售。有黄牛甚至嚣张地向媒体展示其手中近300单小米YU7 Max版订单,溢价从5000元到令人咋舌的50000元不等。这种“时间溢价”的本质,是消费者为规避漫长等待、提前享受产品而支付的额外成本。这笔账,看似是消费者对时间价值的认可,实则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下,对“即时满足”的无奈妥协。
然而,这种看似“捷径”的加价购车,实则暗藏汹涌的法律与经济风险。小米汽车官方已明确表态,不支持任何形式的“转单”业务,购车人信息在订单锁定后无法变更,仅允许直系亲属修改“上牌人”。这意味着,黄牛们所谓的“转单”或“加价提现车”操作,要么是提车后进行二手车过户,要么就是通过伪造结婚证、户口本等亲属证明来钻空子,以期实现“一手车”转让。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阅一针见血地指出,伪造虚假证明变更购车人信息,不仅涉及民事纠纷,更可能触犯刑事法律。消费者一旦卷入其中,轻则钱财受损,重则面临法律制裁。此前小米SU7发布时,类似“加钱转单”的骗局已导致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
更深层次的博弈在于政策与市场预期的交织。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退坡”机制,即2026年1月1日起减免力度将减半,每辆车最多省1.5万元,这无疑给黄牛们囤积的“2026年交付订单”敲响了丧钟。为了避免因税费增加导致车辆“破发”甚至亏本,黄牛们被迫加速抛售,部分交付周期长的订单甚至已出现“倒贴甩卖”的现象。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直言,小米汽车的产能瓶颈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这意味着,只要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这种“时间溢价”和随之而来的乱象就难以根除。
小米YU7的二手车加价乱象,是市场狂热、产能不足与投机心理交织的必然产物。它无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在资本的逐利本性面前,任何稀缺性都可能被异化为投机工具。消费者在追求“即时拥有”的快感时,务必擦亮双眼,警惕非官方交易的陷阱。对于小米而言,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更应将重心放在加速产能爬坡、优化交付流程上,并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打击黄牛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毕竟,一个品牌的长远发展,绝不能建立在短期炒作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基础之上。否则,再耀眼的销量神话,也终将沦为一地鸡毛的笑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