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的掌控权,是驾驶者与车辆之间最不可妥协的契约。”魏建军在全新高山MPV技术发布会上的一句话,直指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通过技术“留白”赋予人更从容的掌控力。在“去方向盘化”成为行业风潮的当下,全新高山MPV以“方向盘永远在线”为核心理念,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定位为“人类驾驶的延伸而非替代”,用Hi4四驱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人车共驾的安全边界。
方向盘控制报警灵敏度:从“机器焦虑”到“人性松弛”
传统L2级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常因方向盘脱手报警(修改为“方向盘控制报警”)过于敏感,导致驾驶者被迫频繁控制车辆方向盘,反而加剧了“人机对抗”。全新高山MPV的解决方案是“分级预警+场景自适应”:
三级灵敏度可调:用户可在中控屏选择“舒适”“标准”“严格”模式。例如,在“舒适”模式下,系统允许单手轻握方向盘,仅在连续20秒未感知到有效握力时触发一级提醒(方向盘震动+语音提示);若10秒后仍未响应,则升级为二级提醒(座椅震动+安全带收紧),但方向盘始终保留物理转向功能,确保人类可随时控制车辆。
雨雪/拥堵场景智能降敏:当车辆检测到进入雨雪路面或拥堵路段时,方向盘控制报警灵敏度自动下调,避免因路面颠簸或频繁启停导致的误报。魏建军强调:“技术不该让人时刻紧绷神经,而是让人在必要时能放心放手。”
全场景智能行车辅助:以“预判”代替“补救”
全新高山MPV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摒弃了“机械执行指令”的逻辑,转而以“风险预判”为核心:
高速智能领航(HNP):在0-120km/h速度区间内,系统可实现车道居中保持与自适应巡航,但其变道逻辑融入了“社会车辆行为预判”算法。例如,当后方车辆以130km/h高速逼近时,系统会主动放弃变道并提示:“后方车速过快,建议保持当前车道”,避免因盲目变道引发事故。
城区拥堵跟车(TJP):在0-60km/h拥堵场景中,系统通过800万像素摄像头与5颗毫米波雷达,识别“鬼探头”行人或突然加塞的电动车,并提前0.5秒预减速。但方向盘控制权始终保留在人类手中,系统仅提供转向助力而非强制干预。
这种“有限介入,无限兜底”的设计,让智能行车辅助成为“安全顾问”而非“决策者”。
光语交互+AR-HUD:用直觉替代焦虑
为降低驾驶者对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信任成本,全新高山MPV通过“光-视-触”多模态交互传递信息:
光语交互系统:当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启动时,中控台与门板的氛围灯会以蓝色呼吸光效提示状态;若检测到风险(如前车急刹),灯光则变为红色脉冲闪烁,并伴随座椅震动预警。这种“无感提醒”比传统蜂鸣器更符合直觉,且无需驾驶者分心查看屏幕。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在导航模式下,系统将车道线、限速标识与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介入时机以3D箭头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例如,当车辆即将驶入匝道时,AR-HUD会提前200米显示蓝色转向箭头,并在变道瞬间以绿色高亮提示;若系统因路况复杂退出智能行车辅助,则会用红色警示框标注“请手动控制车辆”,并伴随语音引导。
魏建军比喻道:“好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副驾——安静时隐身,关键时提醒,但方向盘永远由主驾掌控。”
安全冗余:机械结构是技术的“最后一道锁”
全新高山MPV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硬件层面坚持“电子+机械”双冗余原则:
转向系统冗余:其线控转向采用“双电机+双ECU”架构,当主电机故障时,备用电机可在0.1秒内无缝接管,且方向盘与转向轮之间保留机械连接,确保极端情况下人类仍可通过物理结构控制车辆。
制动系统冗余:在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制动干预时,系统优先使用电子驻车(EPB)与液压制动协同工作;若电子系统失效,则通过Ibooster电控刹车助力器与ESP车身稳定系统提供最后一道防线。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设计,让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仅是“舒适配置”,更是“安全底线”。
结语:方向盘在线,责任便永不离线
“智能驾驶辅助的终极目标,不是让车自己跑,而是让人更安全、更自信地驾驶。”魏建军的这句话,道出了全新高山MPV的技术哲学。从方向盘控制报警灵敏度的人性化设计,到全场景智能行车辅助的风险预判;从光语交互的直觉沟通,到安全冗余的物理保底,全新高山MPV用技术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智能,是让人在驾驶中既有“放手”的底气,又有“随时接手”的掌控力。当其他品牌还在追逐“去方向盘化”的噱头时,全新高山MPV已用“方向盘永远在线”的承诺,为家庭出行筑起了一道温暖而坚固的屏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