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过后,郑州的王师傅再也不相信"开车跑得快"这套说辞了。2024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城市内涝,他开着刚买的SUV想要快速离开积水路段,结果车子在30厘米深的水中直接熄火,水位还在上涨,最后是消防员把他从车顶救下来的。"我以为车子能趟过去,没想到这么不经水泡。"王师傅的经历并非个例。
跑了二十多年突发事件现场,我见过太多因为错误判断而陷入险境的案例。每次洪水来临,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开车能够快速逃离危险区域。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极其危险。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5年汛期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车辆损失超过15万辆,其中80%的车辆是因为车主主动驾车进入积水区域而被困。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财产损失,更是生命安全的巨大隐患。
很多人对汽车的涉水能力存在严重误判。一般家用轿车的涉水深度只有20-30厘米,SUV稍高一些,也就40-50厘米。超过这个深度,发动机进水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可现实中,城市内涝时积水深度往往达到50厘米以上,有些低洼路段甚至超过1米。
更要命的是,积水深度很难准确判断。道路上的积水看起来平静,实际上可能深浅不一。一个看似只有膝盖深的水坑,实际深度可能达到胸部。我在采访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车主看着前车通过了某个积水路段,跟着开过去,结果前车是底盘较高的货车,而自己的轿车直接趴窝。
发动机进水是最致命的问题。当积水达到进气口高度时,发动机会吸入大量水分,造成气缸内积水。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启动,会导致连杆弯曲、缸体破裂等严重后果,维修费用动辄几万元甚至报废。更危险的是,车辆一旦在水中熄火,电气系统失效,车门可能无法正常开启。
车辆的电气系统在积水中极其脆弱。现代汽车高度依赖电子设备,从发动机控制到车身稳定系统,都需要电气系统正常工作。积水一旦进入电气控制单元,整车系统就会瘫痪。我见过有车主困在水中,不仅车门打不开,连车窗都升不下来。
水的浮力也是个大问题。当积水深度达到车身一半时,汽车会开始失去抓地力,变得飘浮不定。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完全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车子会随水流漂移。中汽研的测试数据显示,普通轿车在45厘米深的流动积水中,侧向推力就足以让车辆失控。
流动的积水威胁更大。静止的积水虽然危险,可至少位置相对固定。流动的积水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能够轻易推动数吨重的汽车。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显示,2024年因积水冲走车辆的事故中,85%发生在流速超过每秒1米的路段。
很多人还有个误区,认为只要车辆性能好,就能在水中正常行驶。现实很残酷,即使是专业的涉水车辆,在城市内涝中也未必保险。我曾经跟拍过一次应急救援,一辆改装过的越野车想要穿越积水路段进行救援,结果同样被困在水中,最后还得其他设备救援。
车内逃生是个更大的难题。一旦车辆被困在积水中,车内人员的逃生难度会急剧增加。车门在水压作用下变得异常沉重,一个成年男性都很难推开。车窗如果是电动的,进水后往往失效。即使是手动车窗,在水压作用下也很难摇开。
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告诉我,车辆被困积水后,黄金逃生时间只有2-3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车内积水会越来越多,逃生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可大多数车主缺乏这种时间概念,往往会在车内等待救援,错过最佳逃生时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驾车逃离,主要是因为对汽车的过度依赖和对危险的错误认知。现代人习惯了汽车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感,很难想象这个"铁盒子"在特定环境下会变成死亡陷阱。这种认知偏差在紧急情况下会被放大。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给了人们更多准备时间。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短时强降雨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85%以上,提前量可以达到2-4小时。这意味着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有足够时间做出正确选择,而不需要冒险驾车逃离。
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即使是排水设施相对完善的一线城市,在短时间内遭遇强降雨时也会出现积水。住建部的标准显示,城市排水系统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也就是说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量就可能导致积水。可现在极端天气频发,降雨强度经常超过这个标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前避让,而不是临时逃离。天气预报发布暴雨预警后,应该立即调整出行计划,避免进入可能积水的区域。如果已经在路上,应该选择地势较高的安全地点停车等待,而不是强行通过积水路段。
地下停车场是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城市内涝时,地下空间往往是最先被淹没的区域,积水速度快,深度大。如果发现地下停车场开始积水,应该立即弃车逃离,人身安全远比车辆重要。我见过太多车主为了抢救车辆而被困在地下停车场的案例。
对于那些不得不在暴雨中驾车的人,至少要做好基本准备。车内常备破窗器、救生衣等应急用品,掌握基本的水中逃生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警觉,一旦发现积水超过安全深度,立即弃车逃离。
现在很多新车都配备了涉水模式,但这不等于可以随意涉水。这些模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涉水能力,并不能让普通家用车变成水陆两栖车辆。厂家标注的涉水深度通常是在理想状态下测得的,实际使用中要打很大折扣。
保险理赔也是个现实问题。大多数车险对于涉水损失有严格限制,特别是发动机进水造成的损失,往往需要单独购买涉水险才能获得赔偿。而且即使有保险,也不能弥补人身安全的损失。
从成本角度看,一次错误的涉水尝试可能导致几万元的维修费用,严重的话整车报废。相比之下,改变出行计划或者打车的成本微不足道。这笔经济账应该很容易算清楚。
社会层面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很多人对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应急科普教育应该纳入驾驶员培训体系,让每个驾驶员都了解车辆的涉水极限和正确的应对方法。
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某某驾车成功穿越积水路段"的正面案例,这些报道虽然真实,但容易误导公众。成功案例背后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不具备普遍性。我觉得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该更加谨慎,避免给公众传递错误信息。
城市规划也需要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应对暴雨内涝的能力。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排水需求,在容易积水的路段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实时信息发布系统很重要。暴雨期间,交通部门应该及时发布积水路段信息,帮助驾驶员做出正确选择。现在手机导航软件已经具备了实时路况功能,应该进一步完善积水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机制。
从技术发展看,未来的汽车可能会配备更先进的涉水检测系统,能够自动判断积水深度和水流速度,提醒驾驶员避险。一些高端车型已经开始配备类似功能,相信这种技术会逐步普及。
应急救援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现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救援响应时间也在缩短,大多数城市能够在接到报警后15分钟内到达现场。这为被困人员提供了更多安全保障。
公共交通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相比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在应对恶劣天气方面有更多优势。公交车底盘高,涉水能力强;地铁完全不受积水影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往往比驾车更安全。
教育孩子正确的避险意识也很重要。很多家长为了接送孩子而冒险驾车进入积水区域,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应该教育孩子在恶劣天气下如何保护自己,必要时可以在学校等待天气好转。
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但生命安全是共同的底线。有些人性格较为冒险,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这可以理解。但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宁可多等一个小时,也不要冒险一分钟。
这些年参与过无数次应急报道,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每一个因为错误判断而遇险的案例,都让人痛心。如果我们的科普宣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真相,避免类似悲剧发生,那就是最大的价值。
洪水面前,汽车不是救命稻草,而可能是夺命陷阱。面对自然灾害,人类需要的不是逞强,而是敬畏和智慧。只有正确认识危险,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你遇到过暴雨积水的情况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对于开车涉水这个问题,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经验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