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深耕混动三十年,却被比亚迪的插混打得节节败退,如今已难有回天之力。
面对这般明显的颓势,丰田的应对之态尽显矛盾:一方面,因目前仅有油混技术在手,只能极力鼓吹“小电池”的优势;另一方面,却早已暗中发力插混领域,甚至联合马自达、斯巴鲁共同研发,意图照搬比亚迪的成功模式。
很多人不禁困惑,丰田钻研混动长达30年,怎么就突然被比亚迪后来居上了呢?乍看之下,似乎不合常理。可实际上,所有看似一夜成名的背后,往往都有着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比亚迪亦是如此。要弄清楚这其中缘由,得先从丰田的混动发展历程说起。
丰田的混动历程
混动技术其实在电车诞生之初便已出现,只是那时,市场对此需求寥寥。直至上世纪90年代,油价飙升,欧美车主不堪重负,这一技术才开始受到关注。彼时,丰田敏锐捕捉到商机,推出THS混动系统,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辉煌篇章。在此之前,丰田不过是靠模仿与低价策略生存,犹如日本版的众泰。但凭借THS混动,丰田摇身一变,成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还构建起极高的混动专利壁垒,这使得其他车企在混动之路上举步维艰。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不能绕开丰田专利,另辟蹊径吗?理论上可行,然而现实很残酷。当时丰田的“行星齿轮变速箱”堪称最优方案,兼具低油耗与低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即便其他车企避开专利研发新系统,若在油耗与价格上无法与丰田抗衡,那无疑是做无用功。就拿本田来说,作为科研实力强劲的车企,推出的i - mmd混动系统也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而比亚迪则另辟蹊径,深知在传统混动领域难以超越丰田,便选择了弯道超车,从而开启了插混领域的新篇章。
比亚迪的插混之路
很多人容易忽视,比亚迪才是插混技术的开创者,这一成就极具价值。比亚迪投身插混领域,实则是一场大胆的“豪赌”,赌的是新能源未来的广阔前景。早在2003年,比亚迪便着手布局动力电池业务。实际上,电池才是插混的核心所在,而非电机。毕竟电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易于研发,而电池却要兼顾能量密度、安全性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研发难度极大。发展至今,在电池领域表现出色的,除了比亚迪,便是宁德时代,即便强大如丰田,也只能依赖采购电池。从2003年算起,比亚迪钻研插混已有20年之久;
若从2008年首款量产车F3DM推出计算,也有15年时间,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F3DM量产后,因品质欠佳且价格高达15万,远超市场预期,销量惨淡,饱受业界诟病。直至第四代DM - i技术问世,历经近20年深耕,比亚迪才终于迎来转机。反观丰田,长期依赖混动专利优势,被比亚迪超越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亚迪缘何能后来居上
答案很简单,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大胆押注获得了成功。这使得丰田的混动技术,从曾经的行业领先瞬间沦为落后。近期,广汽丰田副总经理彭宝林仍坚称“把电池做小才是技术”,这般言论实在牵强。丰田混动本质上是以燃油驱动为主,电机功率小、电量低,仅在起步或拥堵路段能发挥一定省油优势,其本质仍是燃油车,不仅保留了燃油车的诸多弊端,动力性能也未得到有效提升,且价格居高不下。
与之相比,比亚迪插混彻底颠覆了丰田的技术逻辑,不存在专利限制。比亚迪插混以电力驱动为主,电机输出强劲,在电池配置上毫不吝啬,大幅提升续航能力。在技术领先的同时,比亚迪凭借成本控制优势,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比亚迪秦L推出后,广汽、吉利、长城等车企均感受到巨大压力,市场反应足以证明比亚迪的优势。丰田混动在技术与价格上均处于劣势,面对比亚迪的竞争,显得力不从心。更严峻的是,即便丰田在未来2 - 3年推出插混产品,在比亚迪已占据的市场优势面前,也极有可能沦为市场炮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国产车已今非昔比,实力日益强大。比亚迪的崛起,是20多年持续积累的成果,并非偶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曾经被视为难以超越的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实则已显颓势。尽管丰田、大众凭借早期国际市场布局,目前全球销量依然可观,但被全面超越也只是时间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