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汽车这行当,说它百年老店,一点儿不假。
可这百年老店,您真以为它就那么好赚钱?
2025年8月,您瞅瞅,国产汽车业单月利润才3.4%,比去年还低!
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凉。
这时候,好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股神巴菲特,一听说他卖光了比亚迪的股票,就急了眼:坏了,股神不看好中国新能源了?
得,这事儿,咱们得拨开云雾看本质。
巴菲特不是不看好新能源,他是看透了这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意经”。
他从2008年开始,算是比亚迪的早期股东,一路陪着它涨到2025年,光是这笔投资,就让他赚了近四十倍!
这可不是小数目。
可他这次撒手,不是因为比亚迪不行了,而是他明白一个道理:这汽车这行,从来就不是个能轻松赚大钱的买卖。
您想想,美国五十年代,那三大汽车巨头,虽然市场被他们牢牢攥在手里,可利润真没高到哪儿去。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靠着省油的小车崛起了,可日产、三菱差点儿就没了,最后还得靠外援。
这行当,技术更新换代快得像过山车,价格战杀得你死我活,供应链上的利润都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就算是风光无限的新能源,特斯拉2021年最火的时候,股价那也是直冲云霄,可没过多久,直接跌去七成多!
您再看现在,比亚迪、理想、蔚来,都在智能驾驶上卯足了劲儿,可谁能稳稳地把利润拽在手里?
2024年,国内十一家上市车企,平均利润才2%,离工业平均的6%都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行当这么“卷”,这么难赚钱,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往里扑呢?
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为了利润。
汽车,它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就达到了惊人的十一万亿,占GDP的比重接近一成,比房地产这曾经的“支柱”还高!
它养活了多少人?
日本有五百万人靠它吃饭,摩洛哥四分之一的出口全靠它,斯洛伐克更是高达44%的工业收入来自汽车产业。
这数字,您能不重视吗?
它承载着技术进步的希望,也连接着无数人的梦想和生计。
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他们追求的,可能不是眼前的利润,而是站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之巅,抓住那个“未来”。
而消费者呢?
他们总是愿意为新体验、为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买单。
可这背后,承担风险的,是那些需要持续投入、长期等待的投资者。
政府也在为这个庞大的产业“续命”。
各地对充电桩、智能网联的补贴,说白了,就是给这个利润微薄的行业输血。
真正的利润,大部分都流向了电池、芯片、软件这些上游环节,车企自己,很多时候就像是“组装厂”,可论规模和效率,又比不上专业的代工厂。
德国靠着欧盟的补贴和卖燃油车带来的利润支撑着,而中国,只能在“内卷”和“降价”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利润空间被一步步压缩。
所以,巴菲特卖掉比亚迪,不是对新能源车技术本身持否定态度,他只是看透了这行当的“生意本质”。
他明白,这产业发展了一百二十年,真正能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寥寥无几。
技术越先进,竞争往往越残酷。
投资,不该是盲目地追逐“强者”,而更应该是学会“避开那些注定赚不到钱的买卖”。
现在,还有不少人喊着“新势力革命”,要颠覆一切。
可他们似乎忘了,当年智能手机刚兴起时,也是这么喊的。
最终,能分到一杯羹的,屈指可数;能真正吃饱的,更是凤毛麟角。
您看到的,可能是机会的曙光,而他看到的,却是潜在的陷阱。
您奔着梦想出发,他计算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撒手离场,不代表这个行业就此沉寂,他只是用行动,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别把满腔的热血,当成能直接兑换成财富的资本!
这汽车这趟浑水,比您想象的要深得多。
笔者在观察这个行业多年,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光鲜亮丽,往往掩盖不了盈利的艰难。
就拿智能驾驶来说,投入巨大,技术迭代迅速,可用户愿意为这份“智能”买单的意愿,以及车企能从这份“智能”中获得多少利润,这都是未知数。
实践反复证明,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有没有”,却忽略了“能不能赚到”。
再回头看,当初那些喊着要颠覆世界的智能手机厂商,如今又有几个能稳坐钓鱼台?
这市场的残酷性,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当您看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概念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背后,真正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是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还是仅仅一场资本的游戏?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句古诗,用在汽车行业,恰如其分。
多少英雄豪杰,在这个江湖里奋战,最终留下的,或许只有几盏孤灯,和一地鸡毛的账本。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健康的商业生态。
否则,再多的“风口”,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