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

人们都爱看主角开挂,尤其在大银幕上,谁不想见证一场见谁虐谁、所向披靡的“龙傲天”传说啊?

可等真正坐进电影院,看到F1赛道上那个“牛仔男”开着挂冲锋陷阵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种让人说不出的别扭感——咦,这种剧情怎么哪里都见过,亲切得有点尬,是不是味儿有点冲?

来,咱今天就拿这部《F1:狂飙飞车》聊聊,怎么一部原本可以燃爆全场的工艺级赛事大片,拍着拍着就成了美国车手的“天选传说”,还顺带把F1这点真实感给悄咪咪稀释了。

这事还得打个问号。

从1993年算起,将近三十年啊,美国飙仔们在F1赛场上露脸的次数屈指可数,说多了都是泪。

你别不信——确凿无误,只要四人,能参加F1正赛的,就像走迷宫,出头率小得可怜。

最近一次是威廉姆斯车队的洛根·萨金特,一个堪称“千禧宝宝”级别的新面孔,是在2023到2024年代表出场,期间也不过收获了区区1分。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这分拿得忒难,比中彩票都刺激。

但你要是只看《F1:狂飙飞车》,铁定以为全世界的F1都是美国人的秀场,老美踩着欧陆强队满地晋级,桀骜得跟“我的地盘我做主”似的。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怎么肥事?

现实跟银幕直接反着来了,这矛盾,要不要这么大?

咱们琢磨琢磨——

电影阵容豪华得没话讲,F1自个儿全程加持、高层挂帅,赛事实拍、赛车队直男们还亲自上镜,汉密尔顿托托·沃尔夫都参与“带货”,看上去一副“为F1正名,招募新生力”的态度。

拍出来还真是视觉特效狂轰乱炸,IMDB、豆瓣分数高到让粉丝直接高潮,烂番茄都能吃出真情实感来。

可镜头一拉远,那虚构车队“极速巅峰”从原地不动的吊车尾直接飞跃成分站赛王者、主角海耶斯一通妙手“搅”出赛场新玩儿法,各种牛掰操作,像是玄幻小说临时移植进F1的操控台,真的现实吗?

不少老车迷直接在影院里“精神出戏”,哪怕耳朵里音乐震天响,眼睛都快跟着车轮“飞出去”,脑海却始终有个挥之不去的“问号”——真有人能这么一直开挂不翻车?

别急,不光是可不可行的问题,还是有点“意难平”。

怎么说也得夸一夸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他在视觉运镜、视听调度上张弛有度,从《壮志凌云2》到如今的F1,让人直呼真正商业大片应有的热血和场面,带来的肾上腺素爆棚没商量。

可是,分数归分数,爽归爽,真叫人琢磨出门后越想越奇怪——海耶斯怎么一声令下,所有车队从队员到技术总监全跟着“觉醒”了?

哪条规程,哪道定律,主角的睿智和牛气能空降成“麦克斯韦妖”?

这“老美拯救世界”套路,换皮换壳照旧豪横,难怪一些老玩家边摇头边嘀咕,这简直是F1的全民龙傲天爽文。

说真的,

如果你不是骨灰级车迷,估计还能乐在其中。

毕竟主角逆袭,天下皆服,搭配好莱坞配乐,影院里气氛该炸还是能炸得起来。

可要是一离开影厅,冷静下来琢磨细节,总觉得哪里有股“硬凹”的劲儿。

比如主角重伤、视线模糊的伏笔设完结果一点没戏,变成了“戏精浮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就是个烟雾弹。

细想下海耶斯的人士档案,他的那些人生磨难、车祸阴影、花花婚史,在剧情里纯属用来造“硬汉人设”,完全不像别人那种会“自我救赎”、“痛改前非”、“重塑自我”的成长脉络。

真就是一条道跑到黑,小挫折照样啪啪打脸。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这设计意外不?

其实,玩过体育片、嗑过好莱坞主旋律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套路就是美式中年危机那点老把戏——中年主角危机四伏,最后一飞冲天,升华价值观。

可惜,《F1》里,这部分也就开场架个空台子,主角就是不吃苦,内心可以困顿,能力照样爆棚,拿的还是“全场最佳”。

非要说导演留了啥深意味道,大概率只能说你被洗了个美式价值观的脑——你看现实中美国人F1成绩乏善可陈,到了电影里,那说的就是“老子天生冠军命”,硬让你服不服?

其实类似的爽片操作,不只局限于这个F1赛车电影。

别的不提,就说同为苹果流媒体出品的那部《足球教练》——一个什么足球都不懂的美国橄榄球教头,意外地成了英超AFC里士满队主帅,人家就能把降级队带成争冠分子。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一个套路,两种包装:一个赛道一个草坪,最后都是美式优越感兑点情怀,把英国人的“Football”和美国人的那套“winning is everything”玩出个国际范。

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嗨,后劲一到——还真是套路雷同:无论多外行、多不合国情,主角一定carry全场,大家都感激他个遍,还顺带开启速度与激情新篇章。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可是喂,F1和足球这两码事,内核玩得来点不一样。

你说美国人爱赛车,啥NASCAR、印第500,谁还用教?

可你放到F1这种典型欧陆赛道,能造点短板就别造完人嘛。

强行主角光环,什么套路都能推新。

这不是给真正懂行的观众当面一锤子?

简单说,美式价值观玩的最熟悉那一套,就是用虚构和“偶像剧”式自我肯定打包本土文化,然后摇身一变输出全球。

通吃一波市场,也是资本下场造梦的老配方了。

问题在于,梦做太多,套路太满,大家是越来越懂你那点小九九。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想当年洛杉矶奥运会8分钟闭幕式,场面一出来,好莱坞明星云集,好家伙,感觉自己下一秒都能蹦跶到奥斯卡红毯去开party,不看就是吃亏。

可一细想,这套路跟F1这波传销差不多,道理都一个——舞台够大,情节够爽,文化够自恋,反正最后拍手称快的都是自家粉丝。

这不,《F1》主角从头爽到尾,队伍全靠主角的主意起死回生,干得漂亮非常。

队友娃娃脸、技术姐打酱油,个个围着主角转,通篇就是“行走的外挂+全队镀金”大狂欢。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你要说看电影不就图个痛快嘛,这也没错。

但F1这种投入、精密、天才人才扎堆的领域,说翻盘就翻盘,主角想干嘛就干嘛,难免让人乐极生疑。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就像有人看完复联问一句,“能回收点主角团挂件吗?

这P都快超出银河系了,合理吗?”

再高明的特效都填不上F1竞技的“操作门槛”。

动辄一招翻桌、开挂带飞,观众吃瓜之余,多少留点遗憾。

现实里,美国人才刚在积分区勉强露脸,银幕上就已经成了“F1之神”。

人家死磕一辈子,才能抢个积分,电影里一个“你行你上”,直接包揽一切,这传说听着真是韭菜都羡慕。

这种主角剧本你要说没槽点我是不信。

比比看,2019年那部《极速车王》不也拍美式赛车人吗?

人家花的都是同样的道具,同样的舞台,但主角还能吃点亏,反派(意大利人)也不是一路被秒,人物弧光起码还有反转,哪像《F1》这挂着中年危机壳子,主角根本没遇上真正的危机。

全场平推,屡屡破局,“爽”是爽了,但层次全无,最后主角宇宙最牛,观众下场找不到依托,车迷们一身反骨全被劝退。

说穿了,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骑绝尘,爽感满分,可细品之下,像极了自我高潮——谁都能当主角,谁都想开无限外挂。

当现实F1遇上银幕主角光环,爽感背后的真相与失落-有驾

但你抛开电影滤镜,现实的F1赛道不认这个理。

想让美国车手长期封神,不如先把主角光环少开点,让真实和梦想一块起飞,别让“纸上谈兵”给天才们添堵。

否则,除了影厅里那点轻飘飘的快乐,剩下的只有外行的惊叹和行家的吐槽在各自的世界里默默碰壁。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主旋律大片都有点“自嗨”,人家就要卖情怀卖价值观,跟咱管得着吗?

是啊,这事儿咱操心也没啥用,只是在这赛场和荧幕悄然交叉的时刻,我们期待一种更真实、更贴地气、也更带感的“高光时刻”——哪怕少一点挂,也值回票价,不是吗?

好啦,废话讲完了,各位怎么看这波“美式开挂”赛道梦?

你更想看现实里的小概率奇迹,还是银幕上的全面碾压?快来聊聊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