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你走进一家合资品牌的4S店,销售员连眼皮都懒得抬,张口就是“这车没优惠”“提车要等三个月”。现在呢?同样的展厅里,销售追着客户递咖啡送礼品,凯美瑞裸车12万、宝马X5打七折,连当年要加价3万才能提的雷克萨斯ES都开始“买一送一”——这场面,像不像菜市场里卖白菜?
但这场“大甩卖”可不是简单的促销游戏。当你看到丰田4S店挂出“买电动车送燃油车”的横幅,当宝马销量一个月暴跌42%,当合资车企把底盘橡胶衬套从德国进口换成河北产,就该明白:这背后是一场关乎生死的定价权争夺战。
从“车标信仰”到“骨折求生”
时间倒回2019年,某合资品牌销售总监在内部会议上拍桌子:“我们车标值五万!”那时候,大众速腾卖15万还要排队,凯美瑞中控屏只有手机大小照样月销过万。消费者认准了“德国工艺”“日本省油”的标签,车标溢价就像一道护城河,让合资车躺着赚钱。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比亚迪秦PLUS一记“7万绿牌”王炸,直接把桌子掀了——原来车可以比手机还便宜,还能免购置税、送充电桩。消费者突然发现:同样是紧凑型车,国产车有全景天窗、智能语音、L2级驾驶辅助,合资车却连倒车影像都要加钱选装。
最讽刺的对比发生在重庆某商场。左边是广汽丰田展台,凯美瑞优惠4.9万的广告牌下零星站着几个中年客户;右边是华为问界展台,90后情侣对着自动泊车功能惊呼:“这车自己会找车位!”销售员淡定补刀:“我们车机系统和手机一样,每个月都能升级新功能。”
定价权是怎么丢的?
合资车不是没挣扎过。2023年7月,宝马带头宣布“退出价格战”,奔驰、奥迪、丰田集体跟进,试图用“降量保价”守住最后尊严。结果呢?一个月后宝马销量腰斩,经销商直播间直接喊出“X5七折再送五年保养”。
深扒背后原因,三组数据触目惊心:
1. 技术代差:某德系品牌纯电车还在用风冷电池,续航打不过国产车三年前的水平;
2. 成本失控:大众ID系列车机卡顿被吐槽像“PPT播放器”,研发费用却比国产车高30%;
3. 用户断层:90后购车决策中,“智能座舱”权重超过“品牌历史”,而合资车机系统流畅度普遍不如千元安卓手机。
更致命的是产业链的全面失守。宁德时代的电池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在测试充电10分钟跑500公里的黑科技;华为的智能驾驶团队,代码量已经超过特斯拉3倍。反观某日系品牌,2024年才把车机芯片从骁龙625升级到骁龙820——这芯片五年前就被国产千元机淘汰了。
不是降价太狠,而是时代变了
当上汽大众流水线上的德国机械臂开始组装ID.3时,总部工程师却在熬夜研究比亚迪海豹的拆解报告。这一幕,像极了二十年前中国车企拆解丰田卡罗拉的场景,只不过角色完全调换。
最扎心的真相藏在售后车间。某美系品牌4S店,老师傅指着减配成塑料材质的底盘护板苦笑:“这车现在卖15万,修个变速箱却要3万。”而隔壁比亚迪售后点,车主喝着咖啡看大屏幕:“三电终身质保,修车不花一分钱。”
这场定价权战争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就像诺基亚把旗舰机从8800降到2000块时,反而加速了品牌崩塌。当合资车标不再是品质象征,当“德国血统”敌不过华为车机,当00后买车先问“能不能打王者荣耀”——属于燃油车的时代,真的进入倒计时了。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这未必是坏事。毕竟,谁能拒绝12万的凯美瑞、20万的奥迪A6呢?只是别忘了,当你为“骨折价”心动时,最好打开手机查查:这车减配了多少安全气囊?车机系统能不能连WIFI?毕竟,定价权的背后,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较量。而当中国车企开始教BBA造车时,游戏规则早已天翻地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