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成都车展总是带点烟火气。除了能见到各路媒体人无处安放的啤酒肚,还经常能碰上一些造型独特的展车。昨天下午,展馆附近的地砖还是湿漉漉的,雨点把地上反射的展馆灯光拉得像DNA双螺旋。我游走在人群里,忽然被一台新车吸引。不是因为它排气管有多粗,而是因为侧面布满的“寰行中国”标识——像是要提醒路人:别惹我,我有特殊身份。昂科威Plus新款,显然做足了“身份感”这档子事。
见怪不怪,作为一个时常游走于事故现场的人,我对“辨识度”二字有种本能的警觉。任何增加辨识度的举措,不管是车身拉花还是户外脚垫,其实都像一份另类的证据。别克飞檐展翼前脸、横向拉伸格栅配矩阵分体式大灯,这些参数听起来挺唬人,实际用处有多少,得等现场自个儿摸摸。但这次的重头戏是那个“寰行中国”的标识,侧踏板、专属徽章、加厚脚垫,以及座椅头枕和腰靠上的刺绣Logo——处处都在强调“一眼认得我”,像怕别人误把自己跟普通车型混了。
我们换个角度拆解这场秀——假设你是这辆新昂科威Plus的主人。你驾着新车,走在成都街头,脚垫上还残留着昨晚露营带回的小石子。接下来发生任何事,比如马路边的钉子扎坏轮胎,不管你是不是个“户外达人”,警察第一时间就能在你的车身找到那个“寰行中国”的专属拉花。证据链其实就是这么开始的。
说到底,在如今这个“信息撕裂”的市场,做一辆让别人一眼能认出的车不仅仅是营销,也是品牌自保。从技术参数看,别克这回还挺实在。那个30吋6K曲面弧屏,不差钱就能上,且同行里还真没第二个有同级别配置。航空头枕、腰靠、户外脚垫,说白了是把“专业玩家的仪式感”做到家。
冷静点思考,这是不是一场严格筛选用户的赌博?每辆车给你贴上专属身份,方便路人和交警认人。车辆在城市和户外的双重场景用法,是进化还是变异?如果你问我这车“运动侧踏板”到底有多实用,我会怀疑它更像是比赛里的鸡肋道具。进出车厢的便利性是被设计出来的吗?还是市场把用户的懒惰变成了一项选配?
仔细推演,证据链的建立源于细节管理。对于一辆带有强烈“专属感”的新车,最大的风险其实不在于“认不认得”,而在于“被谁认得”。比如,有天你在高速路口压了个水泥墩,监控录像一拉,那个“寰行中国”拉花就成了铁证如山。品牌专属的好处在于让你在合影里站C位,坏处是失误时逃不了人设。生活就是这么黑色幽默,给你一份“专属”,顺便塞进一撮“无法隐藏”的标签。
说到这里,不由感慨一下,汽车厂家怕你认不全他们的logo,怕你丢掉了“专属感”,可现实里更多事故是认错标识。曾经现场问过一位交通警:“你们觉得这些专属拉花有用吗?”他说,好用啊,一眼好认,排查快。但有一次,事故里司机把别家的贴纸乱贴,查案现场一阵笑。这种时刻,你得承认,汽车行业的身份营销其实不是为了让你容易脱身,而是让你没处可逃。
别克的这一波“寰行中国”专属设计,从证据角度看,是给自己排雷也是埋雷。户外脚垫,航空头枕,腰靠,固然贴心,但别家车镜头下的“专属徽章”网红效应,也许正是下一个交通事件的热点。再小心点说,你买了台新车,觉得自己很酷,结果停车场保安能远远指认你的身份。品牌方想让你好认,但生活有时候就像刑侦现场,认人从来不是件绝对保险的事。
新车本就应该是给生活添彩,为出行添便利,仅从专业层面审视,这次别克在识别性和功能拓展上确实下了血本。多问一句,用户到底真的需要那么多“专属感”吗?信息标签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愿意被一眼识别?有时候,自己心里明白,别人盯着的只是一串符号,但你已经被它牢牢锁定。
倘若继续放大,专属拉花、身份标识会不会让车辆“定制化”的路越走越单一?有没有可能,未来所有车都带上了自己的二维码或芯片?到时候每一次违规都像刷身份证一样被现场识别。别克这次的新昂科威Plus就像是一次现实预演。你以为是个彰显个性的秀场,却可能是下一个大数据追踪的试验田。
最后,稳住情绪,收敛一点职业吐槽。车展上的每一次亮相,只是短暂暴露。夕阳下的拉花,会被雨水洗刷,也会被路人的手机记录。如果你买了这车,特意选了最拉风的侧踏板和头枕刺绣,下次路遇聚会,记得看一眼羡慕的同事和无奈的自己——你被专属标签“罩住”,可咱们终究还是归于普通行驶,不会因马路上的拉花而突然跑得更快。
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想让别人一秒认出你的身份吗?在这个信息如蛛网般密布的时代,专属感和隐私,是否已经不可兼得?你会选择被标签化,还是默默沉于平凡?或者,正如事故现场那道反光,谁才是真正需要被看见的人?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