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敦煌,没有星光,也没有诗意。只有一排越野赛车停在营地,像受了伤的小兽,低声喘息着。魏建军站在灯光下,手心还残留一天的沙砾和机油。空气里混杂着引擎的焦糊和戈壁的苦味,谁都能看出,今晚没人睡得安稳。
如果你是魏建军,会选择亲自下场吗?还是如多数企业家那样稳坐办公室,遥控大局?你会赌上多年名誉,让自己暴露在无人区的风险里——只为证明“造好车”不是一句简单口号?如果我是他,未必敢。毕竟,风吹日晒之外,还有赛场的无情和媒体的聚光灯。
但魏建军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路:驾驶自家战车,亲征2025敦煌越野耐力赛。这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像是一场怎么都收不回的豪赌。他以企业领袖身份,亲自检验自家产品;以越野选手身份,和团队一起冲破戈壁。这种躬身入局的勇气,在当下商业圈算稀缺动物。
赛事,是汽车工业真正的试金石。世界级汽车品牌,哪家不是在极端赛事里磨出来的?比拼的不仅是马力、油耗,更是工程师的神经和整套技术体系的底线底气。能不能在沙漠里活下来,能不能撑到最后一圈,其实是对量产车可靠性的终极拷问。
比赛用车归属T2量产组,三大件基本不改——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基本都跟销售门店里那辆一样。这是“技术可见性”的最直接表达。顾客不太信广告,但很难不信能把量产车开到戈壁千公里,再爬回来的人。长城这波操作,是把自信写在场地上,也是把承诺拉到沙子里。技术优势只有转化成用户的信任,才是真的优势。
长城汽车参与顶级赛事,从来不是作秀。职业选手经历的沙尘暴、车辆故障、突发状况,和用户在现实生活里遇到的小故障相比,其实是小巫见大巫。有的工程师年年跟进测试赛,归来之后对车企总结的第一句话是:又学废了。实战才是研发的硬通货。一场拉力赛,积攒的每一串数据,最后都能变成下个版本的产品优化。从赛场到市场,这是很多中国车企正在追赶的路径,但也得有人敢吃第一个螃蟹。
要说魏建军参与越野,是经营策略,还不如说是个人“执念”。少年时期的改装梦,变成了建设一个品牌的群体信仰。三十多年来,长城在他手里,从油车到新能源,从城市SUV到极限越野,没停过去技术孤岛的尝试。有人喜欢“排量”,有人迷恋“底盘”,但魏建军对“全动力、全场景”的执着,成了长城技术体系的框架。这玩意,写在会议纪要里没什么用,得磨在石头臂膀上。
说长城是“越野文化推动者”,真没夸张。哈弗H3量产组冠军、环塔一次次夺冠,都是品牌成长的见证。不少媒体说“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血泪史”,其实是每个中国车企绕不过的现实。激情和担当这种词,在魏建军的职业履历里,被无数次实践过。商业逻辑里加点人情味,能让沙漠开出花来。
但职业自嘲还是得来点。技术人、企业家下场比赛,外头经常吐槽:是不是没人用?是不是业绩出问题要靠老板自己站台?其实,这套自我证明的模式,是魏建军战略里的关键一步。用自己打样,比请流量明星靠谱多了。技术可信,比人设滤镜更能赢得消费者。每一次油门到底,都在把品牌往前推一寸——谁都知道,在戈壁能跑得起来的新能源越野车,比在发布会上互怼更能服人。
这几年直播热,魏建军也没闲着。亲自跟网友聊什么叫“底盘调校”、为什么“差速锁改装”不能乱来——一圈圈技术答疑,比C位出场更有说服力。用户买车不是冲企业家个人魅力,是冲背后那个能解决实际需求的技术生态。企业家IP、小众赛事转大众,这一套早晚会成为中国车企品牌升级的必修课。谁敢做第一批,谁就能多拿一口蛋糕。
当然,理性看,敲碎赛场和市场之间的壁垒,没那么浪漫。沙漠里飙车是很酷,但技术落地、数据转化、团队执行、供应链协同,才是每年都得认真的“硬仗”。魏建军只是在这场硬仗上,选择自己下场而已。企业家押注个人声誉,很危险但也很实在——对比那些PPT上“全球领先”的虚词,这才是品牌的真金。

所以说,“以赛促研,以市场优先”。长城能不能把越野精神做成中国汽车品牌的底色,不是一场赛事能决定的。敦煌、环塔还在继续,越野千公里只有在终点线才知道结果。而对于用户来说,品牌温度、产品质量、体验细节,都是必须用时间和技术打磨的答卷。
有句车圈老话:敢造就是牛,敢上赛场,就是再牛一层。这次长城汽车敦煌之战,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考验,也是一种“企业家式孤勇”。至于“故事”能不能被大众接受、赛事是否能让中国汽车品牌破圈——留给时间、留给市场,也留给每一位还在路上的越野玩家。
那么,如果你是魏建军,会不会选择亲自驾驶,去“以战促研”?企业家下场到底值不值?在技术和人情之间,该如何权衡?——或许,下次你在沙漠里看见一抹远去的车影,能想想这个问题。毕竟,没什么比亲自试过更有说服力。
给加鸡腿的小编:这道题,答得不错,但鸡腿请自带蘸料。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