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这事儿得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新车层出不穷、黑科技频频上新,咱真觉得汽车已经要多牛有多牛了吗?每年这种展会规格越来越高、排面越来越大:这不,合肥又来一场“世界制造业大会”,放眼望去,从整车到电池、从芯片到路网,“智车强省”的口号挂得敲敲的。你说这到底是噱头还是真本事?还是说大家都被这几年的新能源热浪冲迷糊了脑子,觉得跑马拉松必须先把鞋炫出来?
咱换个角度想——这么多厂家,什么尊界S800、蔚来ET9、仰望U7,名字听着都带点劲儿,似乎只有一个意思:“我不跟别人比,我就跟整个世界比。”可是扪心自问一句:这些车的“新”,到底新到什么程度?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新,还是把上一代技术升级打包、改头换面再卖一次?你说一家两家抄下作业也就罢了,现在可倒好,31家企业齐刷刷上阵,仿佛都在冲一个终点。但这终点线,到底是创新还是内卷?值得琢磨。
其实咱都知道,现在新能源车不光拼外观,核心动力系统比啥都值钱。油、混动、氢、还有这被说成“命脉”的各种电池,各种方案就像八仙过海,谁也不服谁。奇瑞祭出什么鲲鹏混动发动机,比亚迪那仰望U7“易四方”【四电机系统】(你不说我还以为是新四大发明),江淮和华为联手搞出“尊界”还带流量密码。可问题来了:这些叠了buff的新逆天动力,是不是全国老百姓一年能见着一回用上一次?黑科技到底为谁服务?深夜冷静问自己一遍:新车年年有,惠民真不多。
再说一遍,电池是真正的赛点,也是真正的门槛。但你家强他家更强,“国轩高科金石固态”“弗迪刀片电池”“航天锂电大圆柱”……半固态、全固态、钠电池……名字花得比饮料还多。可多少牌子静悄悄地卷翻新概念?这些黑科技电池,来了顶天立地,去了骂声一片。刀片电池针扎不燃没错,但老百姓关心的其实是:-30℃能不能启动,三年能不能贬值一半电量,电费到底占工资多少?谁解决得了,谁就是真的“创新”。
你说这创新就像考卷,每家都想拿满分,但真考下来,全班最高分说不定是个冷门选手。电池技术五花八门,咱得问问:哪家的电池是真能经得起极端高温、极寒和暴力充电折腾?哪家电池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动不动就热失控整车自燃?说到底,要数据、要市场、要老百姓投票,噱头可以多吹点,但产品经得住“倒春寒”才是王道。
顺带说一句,这一次还把什么“车路云一体化”挂成招牌:“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弄得亮堂,人一听就觉得高大上。现实呢?我们的路是不是真的智能,摄像头和传感器一堆,结果每次红绿灯一坏全城堵死。云端再强大,哪天5G信号差点连个导航都用不了。这“车路云”最怕的不是没技术,而是本地化落地差。高大上没用,百姓日常用得爽才算。
大伙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场展会更大意义上是给投资人和同行看的。炒概念、秀肌肉,安徽要抬头成“智造高地”,喊出口号没问题。但真正板上钉钉的,是谁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活下来、活得好。
去年电车圈刮起价格风暴,企业间卷成本卷得“家破人亡”。今年动不动“智能驾驶”AI上天,各家都说L4不远了,市民想的是:啥时候能天天踩着稳定的自适应巡航,让车自己开,人能放心打盹?可别到时候,智能是智能,就是不能出省,或者天好能用,天不好全趴窝。做技术不能光喊口号,要么就拿产品刷数据,要么就回家好好卷内功。
想起一句话:“我们被智能汽车改变的,是未来的生活,还是今天的钱包?”你看现在新能源旧车掉价掉得让人害怕,三年打骨折,投资回报甚微。要拼技术没问题,但也要问:这些智车智路,能把普通人手里的老车残值拉高点不?能把普惠价格做下来不?一个真正强大的产业,不是能堆多少创新的概念,而是谁能用技术创新提升群众幸福感。
再说这大展,真有几家大腕,搬出最新成果,都希望别人说一声“牛”。但得实在点:别光锦上添花,能雪中送炭最好。安徽合肥这些年搞制造挺拼,汽车产业搞了新一轮升级,好事。可本质问题还是一句:“是不是都能兑现承诺?”新能源不是喊口号靠情怀吹出来的,下乡、下线、到户到心,才是真的“制造强省”。
咱们别只盯着大厂的高光时刻,小企业的新技术、小创新,是不是也能被看见?比如动力总成、比如某种小型化电机或者什么化学体系电解质,这些微创新的作用远比光线下的镁光灯重要。一次展会,不该只拼颜值、拼大佬,更要拼踏实、拼落地,别搞成“大跃进”。国家要的是长跑健将、科技实干家,不是短期粉丝经济。
看多了风口浪尖,懂得一个道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没穿裤子。新能源车真拢成了墙内开花、全球喷香,这才叫硬实力;不是车展当天赚一波热搜,次日全是股价绿。
说到最后,也想问一嘴:你会把你攒了几年工资交给哪些创新,买谁家的新旗舰?那些创新究竟是“史无前例”的翻天覆地,还是“包了新皮囊”的老酒?一句真话,比十句口号有分量。创新要扎根地气,别做滔滔江水的表面文章,否则智能汽车成了“互联网+吹牛”。只有扎扎实实为民生服务,为市场立身,才是真的好戏在后头。
合肥的制造业大会是舞台,企业的创新是内容,群众的选择才是评分。别光图一时叫好,最怕拼到最后,大家发现最顶流的创新,不过是把未来的票价提前付清。希望这些“智造高地”,最后能落地为人人都会骄傲的幸福,别让创新成了谁的广告植入。毕竟,买单的最终还是我们普通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