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的陶女士遇到了一件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件事也给很多车主提了个醒。
她那辆开了两年多的特斯拉Model 3,驾驶舱里竟然开始漏水了,脚踩下去都能感觉到湿乎乎的。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犯嘀咕,好端端的一辆车,怎么就变成了“水帘洞”?
更让陶女士心里不舒服的是,当她把车开到特斯拉服务中心后,对方检查了一番,承认是车子有缝隙导致漏水,但因为她的车子已经跑了十一万公里,超过了保修期,所以维修的五千多块钱需要她自己承担。
这下,矛盾就来了。
陶女士觉得,这漏水问题很可能早就存在了,只是现在才被发现,属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不该由她来买单。
而特斯拉方面则认为,一切得按规矩来,过保了就得自费。
这件事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很多消费者都可能遇到的难题:当一个产品的毛病在保修期之后才暴露出来,但种种迹象又表明这个毛病可能是“娘胎里带的”,这个责任到底该怎么算?
咱们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一捋。
陶女士这辆特斯拉是2021年三四月份买的,当时落地价大概是26万元。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车子一直开着也还算正常,直到上个月,杭州进入了多雨的季节。
陶女士在开车时,一脚踩刹车,突然感觉脚底下的地毯湿了,有水渗了出来。
一开始她的反应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心想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把水瓶弄洒了,也没太在意,就把脚垫拿出来晒了晒。
可没想到,第二天开车,脚下又是一片湿润,而且比前一天更严重。
这下陶女士就明白了,这肯定不是洒水那么简单,八成是车子本身出了问题。
她先是找了附近几家修车店的师傅帮忙看看,但师傅们检查了半天,也说不准问题出在哪儿,毕竟特斯拉的构造和传统燃油车不太一样。
无奈之下,她只能把车开回了官方的售后服务中心,也就是杭州萧山亚太路上的特斯拉中心。
到了特斯拉中心,工作人员为了找到漏水的根源,进行了一次非常直接的测试。
他们把车子的前保险杠和前盖都拆开,然后用高压水管对着车头内部的结构直接冲刷。
这个过程,售后还拍了视频发给陶女士看。
不冲不知道,一冲吓一跳。
视频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管冲了几分钟,驾驶室和副驾驶位置的脚下空间,就开始有大量的水渗漏进来。
这下漏水点是找到了,特斯拉的工作人员也向陶女士解释,说这是车身结构存在缝隙,或者是密封口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听到这个解释,陶女士心里更不踏实了。
她反问,平时开车谁会遇到这种情况?
就算下再大的暴雨,雨水也是从天而降,不可能像这样用高压水管对着车头内部猛灌。
而且她的车从来没有涉过深水,也没有泡过水,车头前面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碰撞事故,顶多就是一些不影响结构的小擦碰。
那么,好端端的车,怎么就会有导致漏水的缝隙呢?
她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车辆的制造质量问题。
于是她问售后:“这算不算是质量问题?”售后的回答非常“官方”和“严谨”:“如果在保修期内发现,那就算是质量问题,我们会免费处理。但是您的车现在已经过了保修期,所以按照规定,维修费用需要您自己承担。”
这番话让陶女士无法接受。
费用五千多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关键是这个理儿说不通。
就在她和售后僵持的时候,她想起了之前一位修车师傅跟她说的话。
那位师傅在检查车辆时,指着驾驶室地毯下面的螺丝说:“你看这螺丝都生了这么厚的锈,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你这车里积水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句话点醒了陶女士。
对啊,生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有水的环境才能形成。
如果螺丝都锈成那样了,不就恰恰说明漏水问题在很久以前,很可能在车辆还在保修期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吗?
陶女士认为,特斯拉一直宣传自己的车辆密封性很好,这可能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漏进来的水不容易被发现,也排不出去,就这么一直在车内地板的夹层里“潜伏”着,日积月累,越积越多,直到最近水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才从地毯渗透出来被她发现。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漏水这个问题的“病根”就是在保修期内埋下的,现在只不过是“发病”了而已。
那么,特斯拉以“过保”为由拒绝免费维修,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
她希望特斯拉能够判定这个问题是在过保之前就存在的,从而承担相应的维修责任。
对于陶女士的这个诉求,特斯拉方面的工作人员没有直接给出肯定的答复,只是表示会有专门的同事进行联系。
后续特斯拉品牌的工作人员也回应说,漏水的原因到底是不是质量问题,以及最终的维修方案和报价,都需要得到车主授权,把车子进一步拆解检查后才能最终确定。
他们也强调,陶女士之前从未向他们反映过漏水的情况,所以他们也确实无法判断在质保期内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因此目前只能按照正常的过保维修流程来处理。
这件事到最后,陶女士表示自己身心俱疲,已经不打算再耗下去了,准备自费维修。
但她也想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广大特斯拉车主提个醒,最好在车辆的保修期结束之前,有意识地去检查一下类似可能存在的隐蔽问题,避免出现和她一样“哑巴吃黄连”的情况。
其实,陶女士的遭遇反映出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消费维权困境。
对于汽车这种复杂的工业产品,很多缺陷并不是在出厂时或者短期内就能显现的,它们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比如某些零部件的材料疲劳、密封胶条的过早老化、装配工艺上的微小瑕疵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车辆在经历了几万甚至十万公里的行驶,承受了无数次的颠簸、温差变化后才会暴露出来。
当这些问题在保修期之后才被发现时,消费者往往就陷入了举证的困境。
厂家可以说你没有在保修期内报告,而消费者很难拿出直接证据,证明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保修期内就已经存在了。
就像这次的漏水事件,虽然“生锈的螺丝”是一个很有力的间接证据,但在没有更权威的司法或技术鉴定介入的情况下,它在商业索赔中的分量往往有限。
对于像特斯拉这样的高端品牌来说,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包含了对其技术、品质和服务的信任。
当出现这种处于模糊地带的纠纷时,如果企业仅仅是机械地、冷冰冰地搬出“过保”条款,虽然在商业合同上可能站得住脚,但在情感上和品牌声誉上,却可能会失分。
一个真正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企业,在面对有充分理由怀疑是“潜伏性”质量问题时,或许应该展现出更多的担当和灵活性,主动帮助消费者进行更深入的鉴定,而不是将皮球和举证的难题一股脑地踢给消费者。
毕竟,用户的口碑,才是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