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武汉街头等红绿灯,突然被一辆车尾给吸引住了。说实话,那尾灯造型真像猴子屁股,别人跟我说这不礼貌,我倒觉得设计师这脑洞挺大胆。车尾一个汉字、字母都没有,连个LOGO都没,真要不是眼尖,我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跟旁边的出租车司机搭话,他也没见过这车,这价位得得有个啥牌子吧?你看这塑料感挺高档的,不像那种杂牌的。估摸着这得是主流车企的某个新款,毕竟街上跑这么新潮的车不多见。价格嘛,我瞄了下侧面贴的轮胎品牌和轮圈,估计得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算是入门级豪华或高配家用SUV的区间。
这车外观看上去像是某家中大型车企去年不动声色研发的新能源车型。想起之前圈内朋友吹嘘,说供应链现在真是个活生生的搅拌机,每个部件都可能换代换厂,给整车调试带来不少麻烦。尾灯设计独特,肯定是半导体发光技术结合个性化矩阵灯做出来的,猴屁股灯组大概率是为了在夜间增强识别度,同时省去了繁琐的徽标设计,走极简路线。
我之前也观察过类似案例,比如蔚来的某款车型,尾部标识去繁就简,结果客户抱怨找不到辨识度,销售说市场反馈两边都有。就这点来说,设计师跟市场反应的矛盾还挺明显的,这车敢这么做,说明他们在品牌建设阶段可能更注重形象科技感而非传统象征,这样的变革是冒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有报道几个新型代工厂正在跟国内几大车企合作,尤其是在湖北周边的供应链,这可能就是首批搭载了新型智能尾灯组件的试水项目。整体用料和做工看着还过得去,没有廉价感,但框架设计和车身比例又有点儿…说不上是奇怪,是不按常理出牌。这让我纳闷,为啥现在越来越多车企试图用视觉冲击来打破传统设计。
往好处说,这种设计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特地上网查了这款车,甚至找了个小群聊,大家对这猴屁股尾灯的看法从雷到爆炸到设计真大胆都有,反正是引起了讨论。可能厂家就是想制造话题,毕竟现在买车更多的是买一个态度和身份认同。
但是,我觉得这个车还没有做到用户心理的精准契合。比如家里有小孩的,估计不想买个看着有点儿怪异的尾灯,怕晚上走错车,误判刹车灯信号。不得不说,虽然供应链和研发团队层层把关,但把用户真实感受放大到设计决策里,似乎还没跟上节奏。(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渠道方面,武汉几家二手车行老板告诉我,这类设计前卫的新车推向市场,销售压力挺大。顾客常常在同一个价位段里比的是品牌认可度、保值率啥的。一辆同价位普通SUV,比如哈弗H6或者吉利星越,虽然设计没那么惊艳,但卖得更稳。估算一下,这款猴屁股灯车的二手残值可能比同级车低个10%-15%都不奇怪,这无疑给消费者买车时增添了更多顾虑。
说实话,我有点嫌麻烦,毕竟选辆车总得先考虑到保值率,再扯什么创新设计真的不急。又想试试这车的实际驾驶和服务体系,毕竟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很多,背后供应链复杂度足以让每个系统都挖坑,这个没牌尾灯设计虽然创新,但可能暗藏着成本或者供应链上的隐患。
突然想起一个销售哥们说过:有时候客户买车,就是买个心理安慰和熟悉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太前卫太另类。这句话虽有偏颇,但我觉得说出了很多真相,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设计和市场的关系,尤其是面对保守派消费者时,设计走得越极端,真的会不会让买家害怕?
我猜(不确定,也没细想过),这可能也是厂商主动试探市场底线的一种策略,通过无标识加个性灯组,制造辨识度,同时在销售环节营造神秘感,制造社交话题。毕竟现在的用户,很多买车前都上社交平台开会,一款够拿得出手的车很重要。
我这会儿突然有点好奇,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种看不出品牌的车型?卖家是怎么解释的?或者你们觉得,汽车尾部到底要不要标品牌?它究竟是身份的象征还是纯粹的功能展示?留给大家想想。
我分享一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相册,发现去年在武汉郊区一个展厅有过一款尾灯设计差不多的概念车,那时候大家还觉得挺酷。没想到直接无标识量产,车企真的敢这么做。这个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折腾?不知道,但很值得玩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