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开幕。

不同于2023年的疫情后上海车展的流量井喷与2024年北京车展的营销喧闹,2025年上海车展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务实”

铺天盖地的广告少了,甚至是展馆的广告牌也少了很多……展厅里的网红、车模不再有吸引力。

车,回到了舞台中央。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没有夸张的作秀与演出,更多的是设计师、工程师、研发负责人,甚至是车企Boss,亲自上阵解读产品、解读技术。

比亚迪、奇瑞、吉利、蔚小理等等自主品牌的展台,依然是人气爆棚,吸引各国的媒体及管理层观摩品鉴。

媒体日两天逛下来,车叔有两点感触颇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简单聊聊。

不能再“小看”合资车了


在过去几年,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就像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一个朝气蓬勃,新产品不断;一个看起来老态龙钟,有点跟不上节奏。就拿以往车展来说,向来是新能源展台人满为患,而合资车展台观众寥寥无几。

但今年上海车展,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合资品牌开始了集体反击,不仅带来了大量新车,而且参展的每家都下定了决心,要在中国市场“死磕到底”。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丰田喊出“立全球,更中国”的口号,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移交给中国团队;宝马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CEO称“能在中国出色,就能在世界出彩”;大众安徽成立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深入贯彻“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曾经口口声声称“慢,就是稳”的合资车们,在新能源市占率超过50%后,纷纷按下加速键,不再坚持“全球化车型”,开始积极拥抱中国科技与供应链体系。

以大众为例:大众发布的ID.ERA概念车是一款完全由中方团队操刀设计的车型,也是大众推出的第一款采用增程式混合动力的车型。这款车整合了中国供应商的电池管理技术与智能座舱方案,在保留大众全球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用户对长续航、智能化的需求进行定向开发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通用别克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其“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支持MPV/SUV/轿车全车型,兼容纯电/插混/增程三种能源形式,适配前驱/后驱/四驱驱动方式,开始借鉴中国车企“用户定义产品”的模式,不再想着教育用户什么是好车,而是用户需要的就是好车。

一汽奥迪发布的两款新车A5L与Q5L,首次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奥迪在保留quattro四驱系统、EA888发动机技术积淀的同时,深度吸收中国企业在智能化的迭代成果,实现豪华燃油车的智能化破局。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丰田与华为合作的铂智7,采用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不仅配置激光雷达和融合感知系统,更搭载了适用于城市和高速场景的辅助驾驶方案,它展现了丰田在中国的彻底转向。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日产带来了N7和Frontier Pro PHEV两款新车的首发亮相,高管透露,“到2027年夏季,将投放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的数量,从原本的8款提升到10款,并在新能源研发上投入100亿元。”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

如果说过去外资车企在中国的布局是“制造在中国、销售给中国”,那么2025年上海车展,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定义在中国、服务在全球”的深度转型。

这背后也是合资品牌向中国产业生态的深度妥协,这种转变加速了本土供应链的技术输出,也预示着未来全球汽车工业竞争的核心战场将围绕“中国标准”展开。

中国供应链正在走向世界


第二个想说的是上海车展的供应链展商。

过去人们买车,冲的是品牌,是影响力,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后背的供应链,更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今年的上海车展,供应链绝对是最亮眼的点之一,而且,他们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台前,走向全世界。

2023年,上海车展整车展馆内的供应链企业为12家,而今年增至23家,供应链展区面积从2023年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参展供应商不论是数量还是展台规模,增幅都大大超过整车企业。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亿纬锂能展示机器狗

如果在中国造车,你所需要的芯片、雷达、电驱、电池、域控制器、空气悬架……任何一个零件都能找到成熟的品牌。

比亚迪、地平线、商汤绝影、小马智行、芯驰科技等供应链企业的展台热度不输整车厂。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而他们提供的产品,正在成为新车的绝对竞争力。

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直接推动理想MEGA、极氪9X等车型售价突破80万元大关;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达2000TOPS,被奔驰、丰田等12家车企预定,印证了"得芯片者得天下"的行业铁律。供应商技术参数开始主导整车发布会节奏,华为乾崑ADS 3.0智驾系统更成为38款新车的共同卖点。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技术自主化与规模化,所带来的降本优势也逐渐传递到了车端。比如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成本在8年内降低99.5%,从20万元降至200美元,其“千厘眼C”方案被比亚迪、奇瑞等11家车企采用,累计交付超5万台。

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反向输出”,已经从单一技术供给走向多维度的深度绑定,最直观的体现,是中国供应链正在以更主动、更深度的方式嵌入全球产业核心。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小鹏携手大众,让国产智驾首次写入国际巨头的技术架构;比亚迪三电反哺丰田,重塑日系品牌的电动内核;吉利的SEA浩瀚架构更成为沃尔沃、极星等全球品牌的电动化技术底座;地平线牵手博世,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中外Tier 1的首次正面联手。

从技术输入到技术共建,从本土依附到体系输出,中国汽车供应链已从幕后走到台前。

2025上海车展的每个细节都在诉说一个事实: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过了“学生交作业”的阶段,开始给全球车企“出考题”。

过去合资车靠品牌溢价就能躺赢的日子彻底终结,如今连大众都要用中国电池,装华为车机才能保住市场份额。而宁德时代们从“幕后打螺丝”到“台前定标准”的翻身仗,更让全世界看清——未来的汽车工业,得先讨好中国用户,才有资格上牌桌掰手腕。

这场变革没有宏大口号,只有展馆里老外们对着展台拍照记笔记的真本事。

上海车展:合资车开启反攻-有驾

参考来源

[1]《这届上海车展,没人靠流量活着》钛媒体APP 2025-04-24

[2]《“看懂上海车展,就能预判未来”》 中国商用汽车网 2025-04-27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