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总能看到各种关于"小米汽车天天出车祸"的消息刷屏。
"某某路口又撞了""安全气囊没弹出"之类的标题配上视频转发量轻松过万——可你发现没有?
这些所谓"车祸",有多少真危及到驾驶员生命?
又有多少是真正由车辆质量问题引发的?
上个月初我们小区附近有辆别克油车自燃烧成空壳子都没人关注;同一周有个朋友开某品牌新能源车追尾大货车驾驶舱全毁的视频点击量才三位数——要是换成贴着米字LOGO的小米SU7呢?
恐怕早就冲上热搜前三了吧?
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三个关键真相:第一是眼球经济下的流量狂欢。
"年轻人第一台轿跑"带来的超高话题度让每个轻微剐蹭都自带传播基因——上周路过奶茶店看到两辆同款车型轻微擦碰都能引来几十人围观拍照就是明证;第二是消费群体画像的特殊性。
《2024智能汽车消费报告》显示35岁以下车主占比超六成,"女司机+性能轿跑"的组合天然具备话题张力;第三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深圳那个把保时捷说成小米车的乌龙事件已经教会我们——只要带#小米车祸#标签就能收割流量密码的真实生态圈有多魔幻现实。
其实判断一款车的安全性最直观的就是看复购率和数据表现:杭州那家三个月内连买两台顶配SU7的科技新贵家庭接受采访时说得很实在:"真要像网上说得那么危险谁还买第二台?
"。
四月份2.3万辆新增订单和五月首周5800个定金客户更不是靠营销吹出来的数字游戏——毕竟谁会拿三十万真金白银开玩笑?
我昨天特意试驾了朋友的MAX版本才发现有趣现象:中控屏能实时监测周围50米内举手机拍摄的路人数量——这哪是在造车啊?
分明是把行走的热搜制造机开上了马路!
所以下次再看到刷屏的车祸视频不妨多问一句:"如果换掉那个LOGO还会这么火吗?
"
(注:本文根据公开资料及行业观察撰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