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关于电车长途这件事,所有车企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
这事儿必须从一个暴论开始:你开着电车出远门的每一次焦虑,每一次在高速服务区为了个充电枪跟人斗智斗勇,都不是意外,而是被精心设计的一场大型社会实验,你就是那个笼子里的小白鼠。
车企发布会,PPT做得比天书还玄幻,零百加速、智能座舱、自动泊车,恨不得给你装个任意门让你上班直接瞬移。但只要一提到长途,他们就集体变成了哑巴,开始跟你聊诗和远方,聊第三空间,聊在车里K歌的美好。你发现没?他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指向一个终点:让你在堵车或者排队充电的时候,能有个东西玩儿,不至于心态崩了直接把车扔了。
这叫什么?这不叫解决问题,这叫给你找点事干,让你忘了问题本身。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整花里胡哨的”。
我们来构建一个荒诞的场景。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修仙者,你的车就是你的洞府,你家小区的充电桩就是你的专属灵脉。每天你吸取天地灵气(电),修为(续航)稳步增长,在方圆百里的城市里,你就是神,出行成本低到发指,安静又平顺,偶尔还能开个自动驾驶,仿佛进入了人车合一的境界。车企告诉你,这叫“得道”。
但有一天,你想去昆仑山开个“仙友”交流会,也就是跨省自驾游。你一出城,坏了菜了,灵气(电)开始以一种匪夷所SAO的速度流失。高速公路上,你开着空调,等于是在用自己的真元硬抗天劫,续航里程直接给你打个骨折。你战战兢兢地打开地图,寻找下一个“灵气中继站”(充电桩),发现前面有几十个道友都在排队“渡劫”,一个个面色惨白,仿佛身体被掏空。
这时候,你洞府里那个大彩电、那个KTV、那个智能冰箱,还有什么用?能帮你插队吗?能让国家电网给你单独拉条线吗?不能。它只能让你在等待“渡劫”失败道友挪车位的时候,放一首《大悲咒》,安抚一下自己即将“成盒”的心情。
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特斯拉的中年人,对这种感觉体会太深了。你买的不是一辆车,你买的是一个活动半径被锁死的“高级电子狗链”。这根链子在城里足够长,让你有自由的幻觉。可一旦你想撒点野,链子“唰”一下就收紧了,把你勒得直翻白眼。
车企简直是天才,他们把90%的用户在90%时间里的城市通勤场景,打造成了一个无法拒绝的“甜蜜囚笼”。
第一,成本陷阱。市区里每公里几分钱,香不香?太香了。但这是用你家里那个“电子奶嘴”(充电桩)喂出来的。一旦断了奶,去外面吃公共的,价格先涨三倍,再加上时间成本,这笔账就没那么美了。
第二,技术崇拜的转移。续航不够怎么办?没事儿,我给你搞智能座舱。充电慢怎么办?没事儿,我给你搞自动驾驶。你看,我用一个你可能一年都用不上几次的“屠龙技”,来掩盖你每天都可能遇到的“没米下锅”的窘境。这不就是“围魏救赵”么?最好的营销,就是让你忘了自己最初的需求。
第三,责任外包。为啥充电桩这么难?因为这是个苦活累活,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回报缓慢。车企才不傻,他们搞轻资产,让国家电网、特来电这些“基建狂魔”去铺网络,自己坐享其成。成了,是整个行业的胜利;败了,反正也不是我的锅。这算盘打得,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
所以你看,所有高大上的技术,最终的检验标准,其实极其民粹和混乱。自动驾驶的终极考官是谁?不是工程师,是那些横穿马路不看车、骑着“老头乐”在机动车道上漂移的大爷。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样,快充技术的牛皮吹得再响,也顶不住国庆期间高速服务区里,四个充电桩前面排了四十辆车的绝望。
说实话,我有时候在地下车库看着那一排排闪着绿光的充电桩,感觉跟进了赛博朋克的蘑菇养殖基地一样。
这就是赤裸裸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在存量市场里,我不需要把你完全干掉,我只需要把你恶心到就行了。电车把油车的“出行成本”这张桌子掀了,但代价是把“出行自由”这个餐厅给爆了。要么在城里成仙,要么在高速上成盒。
所以,别再纠结了。当你买一辆电动车的时候,你就要接受这个现实:你买的其实是一件性能超强的城市限定皮肤,附赠了一个偶尔能出远门但需要精心规划路线和时间的“冒险模式”。
至于那些买了奔驰、特斯拉的用户,他们的逻辑又不一样。那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信仰。你跟他聊续航,他跟你聊价值观;你跟他聊充电,他跟你聊自动驾驶的未来。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维护信仰。
写到这我得说一句,这个比喻可能有点损,但你细品,是不是那个味儿?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别跟车企较劲,也别跟自己较劲。他们压根就没想让你开着电车舒舒服服跑长途。他们真正想卖给你的,是一个在城市钢铁森林里,精致、体面、且看起来很省钱的幻觉。
而你的任务,就是开心地活在这个幻觉里,并且赞美它。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