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一辆蔚来ES8静静停在合肥政务区最新建成的“光储充换+车网互动”示范场景边上,充电桩的指示灯有些冷漠地闪烁着绿色。一个维修师傅蹲在轮胎边,反复摩挲着螺栓,指尖的油污和光洁的金属形成鲜明对比。江汽的物流车刚从派河港驶出,轰隆声中,车身刷着“安徽制造”的标语,仿佛在用事实宣告:合肥新能源汽车,已经扎到中国制造的核心地带。只是,这条路注定不可能一路坦途。
假如你是这个维修师傅,手里攥着的螺栓,是发动机时代的遗产,还是智能驾驶的未来?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好奇这些车除了会跑,还能跑多远,跑得有多值钱,跑向的是“上半场”的盛世,还是“下半场”的闷局?
事实是,合肥新能源汽车的体量已然冠绝全国。今年上半年,安徽省产了73.09万辆新能源车,其中合肥贡献了肥厚的一块——55万。这附近,尊界S800、蔚来ES8、乐道L90在市场上杀疯了。但硬币正反两面,整车强则零部件弱、链条韧性不够、后市场掉队、利润率不高……你说这不是成长的烦恼,谁信?省委主要负责人也摸着方向盘发问:到底怎么才能擦亮“皖车”这块牌子,稳定升级到世界汽车地图顶端?转型向新,生态赋能,谁都必须在“规模赛”中转身奔向“价值赛”——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了。
平心而论,合肥不是今天才开始造车。从江淮的祖上巢湖汽车配件厂算起,六十多年了,合肥有了和老牌汽车城掰腕子的胆量。六家整车厂,覆盖高、中、低全价位段,覆盖客、货、环卫全谱系,品牌多、结构新,整车数量在国内城市里堪称“六边形战士”。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五百多家,有人说“全链条布局、全类型车企、全谱系车型、全价格区间”都到位了——话说得像四合院包饺子一样齐备。
但有多少“零部件企业”是自己家捏的馅?一台车得有1.5万个零件,不强怎么能留下尖刀部队。深圳只有两家整车企,零部件企业却像便利店一样,全球每五台新能车就有一台和他们挂钩。一比,合肥的整零比是1:0.8,发达点的地方能做到1:1、1:2。整车带不动零部件,难。电动化转智能化,“三智”——智驾、座舱、网联,玩算法、芯片、通信这些高附加值环节,合肥家底还薄,高端龙头缺位。不是不想干,是“周期太长,一干十年”。市工信局的人也只好“按下加速键”,但有时见主机厂研发部门一面都难,像刑侦和嫌疑人隔着海报打暗号。
这种结构性矛盾,就像刑事案件里的“主从关系”:没拎清主谋和帮凶,破案只能靠推理和补丁。整零比低,供应链协同少,利润薄如刀片。全国都这样——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才4.8%,一场烧钱的体力活。
解题思路不是“玄学”。县区、部门、专家凑了三板斧:育出来,引进来,链起来。高校资源有,中国科大、合工大、创新平台若干,半固态电池、智能座舱已小有成就。深耕龙头和科研合作,搭实验室、搞关键技术攻关,孵化高端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是“育”。“引”就是看齐尊界整车模式,“以整带零”,拉88家高端供货商入驻。高新区和投促局跑得比民企还野,大力对接主机厂,瞄准“三电”“三智”环节补链强链。“链”就是找整零协同的痛点,垂直化模式下零部件要挤进主机厂供应圈难如登天。有市工信局的干部感慨:“再难也得往前推。”于是优化对接会、车芯协同,紧贴主机厂,求生态圈里龙头当大哥,带小弟发家,降本增效如破案中的“侦查协同”。
“十五五”产业规划已挂上日程表。官员和企业一起谋篇布局,祈求企业发展和城市产业规划能“谈场恋爱”,共同走花路。说得好听,做得扎实,才是真本事。
说到底,产业发展和产品销量是指尖和油门的关系,都得踩得稳。中国已混进世界最卷的新能源赛道,压力像变速箱里多加了几个档位。卷不过,就得出海。合肥今年外贸出口54.5亿,涨了57.6%——江汽在海外建了8家子公司,轻卡出口连续17年稳坐头把交椅。蔚来也是“生而全球”,在10个国家有自己的服务体系。但出海路不是VVIP通道:贸易壁垒、合规风险、融资困难,售后缺位,品牌还不够响亮,活像国外警察一查,你连名字都报不利索。
金融机构该出手的,得给“出海企业”定制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解决融资、汇率、风控、跨境资金流动,同步推进,不然企业缺钱只能打道回府,自家人心里堵得慌。奇瑞做了20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把中国车搬过去就行,海外法规、适配、竞争力、差异化开发得全套跟上。这年头,“中国造”要变成“当地造”,才能真正在摩洛哥出租车市场起飞。
合肥政务也不是摆空摊,推出“徽动全球”出海方案,航线定制、营销网络、展会资源,多线并进,帮企业揽订单、拓市场。可惜“辅警帮狱警”,后市场依然滞后,技术标准乱、服务质量参差、人才断档。备案的维修企业里,真有新能源维修能力的不到15%,后市场还在等“增援部队”。合肥作为全国唯一的“换电+双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车路云”四试点城市,后市场理应先发制人。专家建议顶层设计、配基础设施、数据分析、人才培养都要跟上,方能打造一流集群。
汽车后市场是块大蛋糕,人人惦记,但实际操作还是“刀削面”。商务局的人放出狠话,落实国家补贴、发展展销中心新业态、“直播+”、连锁经营、二手车流通、车险生态,高质量发展后市场,市民能不能买到好车、修好车,才是关键。
造车归根结底是品牌竞争。新能源早已从“卖产品”升级到“卖品牌”,你便宜不够,要被认定更先进才靠得住。世界汽车城那么多,“底特律、沃尔夫斯堡、丰田市、伯明翰、斯图加特”,中国自有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长春等强敌。车与城,就是工业文明的名片。
合肥要擦亮品牌,产业地标已露头,文化地标还在发育。国际展会、比亚迪赛车场、汽车研学游,好像把一头牛细切成了牛排,也得慢慢养熟。必须“硬实力+软实力”双轮驱动。长春有汽博会、汽车文化公园,宝马在慕尼黑搞四缸大厦、博物馆、车展。合肥也得仿佛刑侦剧里“案发现场还原”,一次展会能激活一座城。专家建议整合外资巨头、央企、新势力、地方国企、华为生态,形成特色品牌矩阵,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国际媒体多线出击,精准传递核心价值。
汽车主题公园、博物馆、露营地、主播基地,营造城市体验和用户参与,机场、高铁站、高速出入口都洋溢“本地造”气息,多办汽车赛事、论坛、自驾游,市民感知进一步拉满。而品牌建设,和黑板报一样,不可能一夜涂完。产品和品牌,是“微笑曲线”两端,合肥新能源要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价值”,逐渐从跟跑跃升到领跑。
一番分析后,总觉得案子还没结。合肥新能源会不会像那些“未侦破的命案”,终极谜题其实不是技术、资本,而是产业生态和文化认同这两个查无此人的嫌疑人?也许,汽车的未来,和这座城市的未来一样,都将在下半场的追问中,被慢慢拼凑出来。
所以问题留给大家:在这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你认为合肥更需要突破的是“技术之壁”,还是“认同之门”?品牌、资本、后市场,谁才是拦路虎?你会把哪一个螺栓,拧得最紧?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