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比亚迪在插混领域的表现堪称独步天下。
不仅丰田和本田被冲击得节节败退,就连奇瑞与长安也显得手足无措。
为此,奇瑞和长安纷纷调整策略,避开正面竞争,转而布局增程技术。
而丰田与本田则选择“顺势而为”,果断放弃了耕耘二十余年的油混技术,开始投入插混领域的研发。
这不禁让人疑惑:比亚迪的插混技术不过发展短短几年,为何能一举超越丰田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
事实上,要理解这一现象,只需探究丰田混动技术的设计初衷即可。
丰田混动的设计初衷
提起丰田,许多人将其视为技术标杆,但早期的丰田其实也经历过“模仿”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启全球化布局时,丰田车型始终以性价比高、耐用性强为核心卖点。
这样的定位,使其长期处于市场鄙视链的末端。
然而,命运的转折不期而至——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省油车型突然成为市场宠儿。
彼时,丰田迅速抓住机遇,推出中型车凯美瑞。
这款车型不仅销量飙升,更直接提升了品牌定位。
这次成功让丰田坚定了“省油”的技术路线,也为其后续研发奠定了资金基础。
1997年,丰田普锐斯(Prius)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汽车工业史。
这款车的设计极具巧思:在传统内燃机的基础上,搭载了小功率电机与小型电池组。
别看这套系统体积不大,但配合动能回收技术,油耗表现大幅优化。
在燃油车时代,这样的技术几乎没有对手,普锐斯迅速风靡全球,累计销量突破2000万辆。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油混技术如此吃香,为何其他车企不跟进?
其实并非不愿,也非技术不足,而是被丰田的“专利壁垒”牢牢限制。
正因如此,丰田得以在混动领域独占鳌头,充分享受油价上涨带来的市场红利。
但与此同时,这也为丰田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而比亚迪布局插混的初衷,恰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核心。
比亚迪为何发力插混?
本质上,这是被丰田“逼”出来的选择。
丰田的油混技术设计,不仅聚焦省油,更将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
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套设计的竞争力有多强。
以比亚迪秦L为例,9.98万的定价几乎让同级别车型失去竞争力。
因此,若想绕开丰田专利另起炉灶,并非不可能,但难度极大。
比如本田曾推出i - mmd系统,日产也有e - Power技术,
但这些车型的定价普遍偏高,市场表现远不及丰田。
正因如此,比亚迪在混动领域难以突破,只能将筹码压在插混技术上。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布局插混的时间远比想象中长,并非短短几年。
早在2008年,首款量产插混车型F3DM就已问世。
如今,DM - i技术更是火速迭代至第五代,研发效率远超丰田。
尽管丰田宣称深耕混动二十余年,但其最新的THS技术同样只发展到第五代。
这样的研发效率,与其说是“钻研二十多年”,不如说是“原地踏步二十多年”。
这就如同龟兔赛跑的故事,被超越实属必然。
至此,比亚迪击败丰田的原因已逐渐清晰。
比亚迪为何能超越丰田?
核心在于:比亚迪走了丰田的老路,却让丰田失去了退路。
换句话说,丰田当年凭借什么崛起,比亚迪如今就凭借什么反超。
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新能源时代的机遇已然到来。
即便有人仍质疑新能源的前景,但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我国每年废弃的发电量约500亿度,而每年石油进口量约5.5亿吨。
换言之,我国拥有大量过剩电力资源,此时若继续依赖高价石油,显然不符合发展逻辑。
而插混车型可纯电行驶的特性,无疑已抢占了未来的市场先机。
第二,比亚迪车型的价格优势显著。
比亚迪的插混技术不仅超越了丰田的混动,也压制了奇瑞、长安等品牌的插混车型。
毕竟,市场竞争中价格才是硬道理。
当9.98万的秦L上市后,连广汽、上汽等车企都倍感压力,甚至公开“吐槽”。
反观两年前,丰田卡罗拉双擎上市时定价高达21.48万,滞销也在情理之中。
以此类推,丰田转向插混领域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目前,成本控制最优的插混专利掌握在比亚迪手中。
即便3 - 4年后丰田推出插混车型,其定价也很难具备竞争力。
综上来看,丰田混动的技术优势一直被过度高估,而比亚迪插混的潜力却被严重低估。
事实上,比亚迪研发插混技术已超二十年,且技术迭代速度极快。
如今的竞争格局是:比亚迪第五代DM - i插混技术,对阵丰田第五代THS油混技术。
在新能源趋势下,比亚迪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其超越丰田已是必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