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张“购车意向书”堆起来能绕地球6圈半,结果9月第一周销量直接腰斩这不是科幻片,是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的真实魔幻现场。
去年还有车企高管私下嘀咕:“别人家发布会动不动几万订单,我们报几千都觉得没脸见人。 ”今年好了,直接进化成“百万订单起步”,某新势力24小时狂揽20万单,朋友圈刷屏比春晚还热闹。 算笔账:全中国去年卖了3000多万辆车,今年光车企公布的“订单”就冲上5000万。 难道全国人民突然决定每家买两台? 一台开,一台停着当装饰?
9月第一周,魔术师的幕布被掀开了。 多家电车品牌销量环比暴跌30%到50%,像被戳破的气球,“嘭”一声瘪在地上。 销售展厅里画风突变以前是客户求着销售“加钱插队提车”,现在是销售端着茶水追着客户:“哥,现车管够,今天订明天提,充电卡我送你一年! ”活脱脱从“相亲女神市场”秒变“媒婆追着介绍对象”。
山东那帮车主,200多人组团找律师,集体要求退定金。 车企还想按老规矩“定金不退”,结果消费者反手甩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几条第几款,直接给车企上了一堂免费普法课。 以前是车企画大饼,现在是消费者教车企做人。
外资品牌反应最快,BBA电车直接六折甩卖,奔驰EQ系列某车型降价40%,老车主在车友群里哭诉:“早知道等半年,省下的钱够我充十年电。 ”这不是降价,这是掀桌子。 以前定价像奢侈品,现在定价像拼多多团购。
车企内部早就绷不住了。 前八个月,完成年度目标六成以上的品牌一只手数得过来。 有的品牌月销量比去年高峰期跌了一半,战报里还在写“订单火爆,产能告急”。 团建玩真心话大冒险,没人敢问:“咱那50万订单里,有多少是员工自己刷的? ”光想想这问题,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带装修。
销售顾问现在最怕客户问:“你们上个月实际交付多少台? ”以前PPT里全是“订单量”、“意向金”、“盲订数”,现在客户直接翻“上险量”数据那才是真金白银的交付凭证。 有销售偷偷说,现在展厅里摆的展车,好多是“表演车”,专门用来拍照发朋友圈制造“热销假象”的。
车企的营销话术也进化了。 以前说“产能爬坡中”,现在说“交付节奏优化中”;以前说“订单爆满”,现在说“用户热情超预期”;以前催你“赶紧下定”,现在劝你“理性消费,按需购买”。 话术温度计从“沸腾”直接调到“常温”,连销售话术培训PPT都连夜重做了三版。
后台数据更真实。 某新势力品牌后台显示,80%的“订单”在72小时内被取消,真正交钱锁单的不到两成。 所谓的“爆单”,其实是把“点击领取优惠券”都算成订单。 有内部员工爆料,公司给每个员工发任务:每人必须拉5个亲戚朋友下“意向金”,完不成扣绩效。 结果员工自己注册小号,左手倒右手,刷出“首日破万”的战报。
4S店的库存压力肉眼可见。 以前是“展车都不够摆”,现在是“停车场堆成迷宫”。 有经销商老板说,现在压库压到睡不着觉,半夜起来数车:“这台红色的是6月的,那台蓝色的是7月的,中间那台还没撕膜的是8月的”以前愁没车卖,现在愁车卖不掉。
车企高管开会画风也变了。 以前PPT第一页是“订单破纪录”,现在第一页是“交付转化率提升方案”。 市场部从“造神话部门”变成了“灭火队”,每天主要工作是删负面评论、控舆情、安抚车主。 公关稿标题从“再创辉煌”改成“稳中求进”,连“稳”字都加粗标红。
消费者现在进店,第一句话不是“这车多少钱”,而是“你们上个月实际交付多少台? ”第二句是“有没有现车? ”第三句是“老车主有没有补偿? ”以前销售靠话术忽悠,现在全靠数据说话。 有销售说,现在客户进店都带着Excel表格,横向对比各家交付数据、投诉率、电池衰减曲线,比车企工程师还专业。
车企的“饥饿营销”彻底失效。 以前说“限量500台,手慢无”,现在客户回:“那我等第二批。 ”以前说“芯片短缺,提车等半年”,现在客户笑:“那我换家店,他们现车管够。 ”以前靠“制造稀缺感”卖车,现在靠“制造真实感”活命。 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不再是概念车,而是“本月已交付XXX台”的实时数据屏。
这场订单泡沫不是突然破裂的,是一点点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踩破的。 没人再为PPT里的自动驾驶演示买单,大家只关心“冬天续航打几折”、“充电桩好不好找”、“售后网点在不在老家”。 车企吹的牛越大,消费者越冷静。 毕竟买车不是抽盲盒,没人愿意花几十万买一张“未来可能交付”的彩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