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外卖柜开始向骑手收取服务费,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早期的“免费使用”和去年的“试点收费”相比,此次收费范围更广,标准也更高,每单收费大约在0.3-0.6元之间。
外卖柜,作为一种智能取餐设备,旨在解决外卖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扫码存放和取餐,它不仅节省了外卖员的时间,还提高了平台的配送效率。尽管用户需要自己取餐,但这也给予了他们更宽松的取餐时间和更安全的取餐环境。
然而,随着外卖柜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现。首先,对于外卖员来说,每月增加的外卖柜费用支出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尽管一单的收费并不高,但长期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多位骑手表示,尽管对收费表示不满,但受限于长期的习惯和系统的设定,他们很难完全摆脱外卖柜的使用。
对于平台而言,他们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组包含五六十个格口的外卖柜的投放成本高达3-5万元,再加上每年的物业入驻费用和运维成本,使得平台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长期亏损显然不是平台所期望的结果。因此,根据“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向骑手收费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然而,外卖柜的收费问题并未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在用户看来,他们并未直接从外卖柜的使用中获益,因此不愿意为此买单。这使得外卖柜的收费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敏感。
综上所述,外卖柜的收费问题涉及到了骑手、平台和用户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如何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外卖员介绍,最近平台规则有所调整。上个月的优惠政策是,充值50元可获得5000积分,并额外赠送5000积分,这意味着一次存取仅需50积分,大约能存200次,折算下来每次费用约为0.25元。然而,这个月的规则变为,充值50元仅能获得5000积分,并赠送2000积分,这样一次存取需要大约4毛钱,能存140次。
外卖员们还提到,以往外卖柜不收费时,他们可以将外卖免费存放在其他平台的柜子里。但自上个月起,所有外卖柜都开始收费,无论是自家平台还是其他平台的柜子,每次存取都要支付约4毛钱。
多名外卖员表示,尽管收费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但在中午送餐高峰期,外卖柜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大多数写字楼都撤掉了原来的外卖架子,用户也习惯了直接要求将外卖放入柜子。此外,系统还会根据外卖柜的使用时间来估算送达时间。在中午订单集中的时段,外卖员们不得不依赖外卖柜来提高配送效率,避免超时罚款。因此,他们现在几乎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付费使用外卖柜的现实。
小齐是一名众包外卖员,他透露每送一单能赚大约4元,还会有各种补贴,如长距离、夜间和重量补贴等,平均每月收入约一万元。另一类外卖员是畅跑,他们的单价比众包略低,但同样享受补贴。
小齐每天要送五六十单外卖,中午高峰时段能达到20多单。他指出,写字楼订单多会选择放外卖柜,而小区订单则需要送上楼。他平均每天使用外卖柜十几次,虽然收费调整后每月存外卖柜的花费预计在几十元,但他表示大多数外卖员都对此表示无奈,但为了工作还是得使用。
在北京某写字楼观察发现,尽管每单存放费用仅为4毛,但中午时分,大多数外卖员仍会毫不犹豫地将餐品存入外卖柜,通知客户后便匆忙送下一单。也有少数外卖员选择将餐袋放在旁边的桌子或台子上,但几乎无人等待客户自行取餐。
对于外卖柜的收费问题,一位在北京东三环上班的白领小雨表示,她理解外卖柜作为外卖平台的配套设备,旨在节省送餐时间、提高效率。然而,当得知外卖柜即将收费时,她认为这将增加外卖员的负担,因为他们每单的利润并不高。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外卖柜付费时,她明确表示拒绝,因为她已经支付了配送费。
综上所述,外卖柜的收费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外卖员和用户来说,他们普遍认为外卖柜的主要受益方是骑手和用户,而目前骑手是承担额外费用的那一方。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外卖柜投放运营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简而言之,外卖柜的运营并非仅仅将其放置在某个位置那么简单。平台在投放外卖柜时,需要承担硬件、入驻以及日常运维等多方面的成本。在初期,为了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平台可能会选择免费开放使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平台自然会考虑收回成本并尝试实现盈利。
目前,市场上主要经营外卖柜的平台包括美团、饿了么,顺丰等物流公司也纷纷加入,同时还有不少服务商品牌。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平台主要以直营为主。但具体执行时,可能会存在外卖平台直接拓展的点位,也可能存在商拓的情况。商拓是指平台将与物业的谈判及运维工作外包给个人或公司,后者成功谈下楼宇入驻后,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激励费用。因此,外卖柜的推广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
据某外卖平台外卖柜项目负责人郑民介绍,选择装外卖柜的楼宇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日均单量不低于40单;二是楼宇实施管控,不允许外卖员上楼。合作过程中,平台会要求合作伙伴先交纳2万元保证金,但该费用后续可退还。
郑民进一步解释了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拓展商模式,拓展商主要负责前期与物业的沟通、合同签订,而平台则负责后期的安装、运维及物业费用支付;另一种是拓运一体商模式,即平台全面负责包括前期沟通、合同签订以及后期的安装、运维和物业费用支付在内的所有工作。在考核期内达到结算标准的,平台会将费用直接返还至拓展商的账户。
据郑民透露,在北京相对优质的写字楼中,一组外卖柜的日均单量能达到100单左右,拓展商因此能获得一次性激励费用约12000元。
还有一种合作模式是拓运一体商,该模式要求一体商不仅具备开拓资源的能力,还需承担运营职责。在这种模式下,一体商需负责从谈判到签约再到安装的全过程,包括与物业的沟通、合同的签订,以及后期的安装、运维和物业费用支付。此外,一体商还需承担每日打卡、定时清洁、应急处理和清理滞留餐等工作。
一体商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大包费用,根据条件不同,平台会给予最多一次性1万元的大包费用;二是外卖柜每月收益的分成,如日均订单在40单到100单之间,超过100单则能享受一定比例的提成。
来自广州的杨瑞是一位外卖柜的拓运一体商,与美团和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均有合作。他自2020年起便全职投入外卖柜的投放工作,月均安装十几组柜子,收入稳定在2万至5万元之间。据他介绍,所装柜子的格口数量需根据楼宇的高峰订单量来匹配,以确保满足需求。同时,他也分享了收入来源及成本情况,包括拓展楼宇的收入、运营收入以及每日打卡、清洁等成本。
根据杨瑞的经验,若将外卖柜拓展商业务作为副业,在广东地区每月可投放2至3个柜子,收入大约在1至3万元之间,具体收益视单量而定。
这个业务的主要投入是物业资源,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为了持续获得收入,不断拓展新的楼宇是关键。
据杨瑞介绍,一组拥有四五十个格口的外卖柜,其柜体成本大约为14000元,加上安装成本3000-4000元,以及一线城市平均的物业费用5000-8000元,粗略估算,外卖平台一组外卖柜的初次投放成本大约在3-5万元。如果按照一组柜子每天处理100单来计算,每单收入0.4元,那么日收入约为40元,月收入约为1200元。这意味着,在理想情况下,回本周期可能需要2-3年。
然而,外卖柜的投放并不仅仅是初期的投入。除了早期的软件开发费用和投放时的一次性投入外,后续每年还需要持续承担物业费用和日常运维费用。从长远来看,外卖柜的付费存放对于平台而言确实是一项必要的支出。
那么,究竟谁应该为外卖柜买单呢?这似乎是一个多方受益的问题。嘉宾咨询合伙人李应涛指出,外卖柜的受益者包括外卖平台、外卖员、餐饮商家以及最终消费者。平台能够提高配送效率,外卖员可以增加配送单数,商家则能降低配送单价。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虽然取餐的时间成本有所增加,但整体办公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提升。
此外,资深消费行业从业者孟奇也表示,外卖柜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写字楼工作人员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收货机动时间,并减少了人员接触风险。同时,平台也能够减少错拿、偷拿等交易纠纷的处理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外卖柜业态类似的快递柜已经存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丰巢、菜鸟等公司经营的快递柜就采用了类似的收费模式。在北京等地区,丰巢快递柜甚至已经实现了双向收费:对快递员收取小件0.35元、大件0.4元的费用;对用户则采取超过12小时后每超过12小时收费0.5元的方式,并且费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封顶为3元。这种收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快递员、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允许快递上楼的小区中,由于大多数快递员的单件收入较低(通常只有1元左右),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送货上门而非使用快递柜。
据「定焦」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的快递柜,其入驻费用为每年6500元,包含一组主柜和四组副柜,总计95个格口,其中大格口41个,小格口54个。若按每天投满一次计算,该快递柜每日收入约为35元,月收入则可达1000元左右。
不过,与快递柜的多元化收入相比,外卖柜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我们注意到,市面上许多快递柜都配备了屏幕,这些屏幕不仅播放着各种品牌广告,还常有粉丝为自家偶像购买广告位。因此,快递柜除了提供快递服务外,还能通过广告和超时费用获得额外收入。
相比之下,外卖柜上通常只有扫码开柜的二维码,广告展示相对较少。然而,外卖柜的客服入口设有招商栏目,这或许将为外卖柜带来新的营收机会。
此外,快递柜与外卖柜在运营模式上也存在差异。快递柜的单量较大,而外卖柜的周转率更高。这意味着,一个快递柜可能每天只能处理一单业务,而外卖柜则在用餐高峰时段订单繁忙,不同区域的柜子使用频率也可能大相径庭。
从商业模式和成本利润空间来看,二者颇为相似。然而,具体的盈利状况将取决于哪种柜子的使用率更高。换言之,如果外卖员和快递员认为使用这些柜子划算且愿意长期使用,那么这些柜子的盈利水平将有望提升。
事实上,由于外卖员在用餐高峰时段的时间更为宝贵,因此外卖柜收费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费用该如何分配,“平台确实投入了成本,外卖员也节省了送单时间并增加了单量,而用户也获得了便利性和安全保障,因此理论上可以通过协商来共摊这些费用。”孟奇指出。
然而,目前看来,外卖员似乎是唯一有付费动机的群体。孟奇也坦言,短期内收费可能会引发外卖员的不满,但随着接单量的增加和软硬件成本的降低,这种情况可能会得到缓解。同时,平台也需要根据成本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来动态调整策略。
李应涛则认为,从长期来看,最终承担成本的可能还是消费者。他指出,如果配送员的收入大幅下降导致人员流失、配送时间延长等问题出现时,平台可能会采取提高商家扣点或费用的措施来弥补损失。最终商家可能会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营收水平从而转嫁给消费者。因此未来的发展如何还需观察外卖员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频率来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