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大概算是汽车圈的一次集体性体温测试。你要说“冷”,新闻发布会上的确有二十来家车企“消失”,记者和展台工作人员像无色的气体一样在人流中游走,谁都没明说是不是刚刚搬走的那几个品牌留下的展位格外空旷。但你要说“热”,8月29日开展当天,人头涌动。那种聚集密度,如果复刻进一个刑案现场,必定会让痕迹技术员流泪。汽车展台、灯光、舞台、展车——擦肩而过之间,是一场没有明面冲突的市场淘汰战。
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名“现场侦探”,你会怎么判断这场秀?应该把目光放在那些“消失的品牌”,还是留意展台本身变化——比如今年展板上多了“厂家直销”这样的大字横幅,价格单明晃晃摆在桌面上,而不再藏在销售经理的深色西装口袋里。你会不会觉得,现场的主旋律,其实是卖车两个字?
证据面前,感性没什么位置,大多数语言不过是包装。比如奔驰宣称强化与成都的“链接”,于是把展台做成了最像成都的样子。这里的“链接”,大致相当于法医做DNA比对前,先把标签贴好了,有点仪式感,但本质是把产品和本地消费者的情绪搅在一起。MINI选择让主驾驶位个性化,“主驾驶”的话语权被放大为产品研发逻辑,不免让人怀疑以后副驾驶坐的是不是都要顾及主驾的喜好,算计一下座椅加热是否同步。市场在走向同质化,所以聪明的品牌设法错开赛道,加入情感要素——一堆血型测序的标准化产品里,你总得有点独特基因引发关注。
光看数据,这届成都车展参展企业数量的确比2024年少不少,更不及上海或其他大展。但你说“冷清”,实地走走还是有温度。丰田、宝马、奔驰、奥迪稳坐舞台中央,还带来了一堆电动化新品和战略发布,丰田三位一体,奔驰全新AMG和纯电CLA,宝马复刻版M3、奥迪PPE平台,甚至别克新推高端新能源品牌“至境”,包揽MPV、轿车、SUV三款车。你看展台,“电动化专区”排排坐,新能源车型挤成一排仿佛在参加电池寿命大比拼。连“智界”这样的自主品牌都集结了“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听起来像小说主角团队,出场自带姓名学玄学。
仔细一查,今年各家都拿“智能化”和“电动化”当招牌,不少车型价格主动往下压,“智驾下沉”成了车展上的显性趋势。以前动辄几十万的智能驾驶,现在10万出头的车也“跟上了”,比如丰田bZ5,13万元级别就能买到L2的城区辅助驾驶,还带着“33颗感知硬件+544TOPS算力”的芯片——数字多得让我有点怀疑感知硬件和麻将牌一样能不能一把糊。功能上自动泊车、高速自动变道这些曾经属于顶配才有的玩意,现在成了“标配”。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价格是大杀器,智能化是必答题,“新势力”们都不得不围着它打转。
越野市场也在变,像北京越野的BJ30旅行家混动方盒子,定价10万级,主打大空间和智能化,“车机大屏”成了标配。长城坦克500也是如此,挂着第三代Coffee Pilot Ultra智能牌,“全场景无图NOA”,从车位到车位导航。你要是非得要一公里之外就能导航到厕所门口,厂商基本能满足你。别说自主品牌,就连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本土智能化“卷”,奔驰的纯电CLA挂了自主研发MB.OS系统,号称“行业第一梯队的纯视觉L2++”,奥迪和宝马喊着华为合作,Deepseek接入,智驾个人助理升级——科技本土化已经成了全球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常态。
花里胡哨少了,营销变得务实直接,以上种种都是目击证据,不是玄学。现在连现场成交都顺手,价格优惠贴着墙,直销成了显眼大字,厂商不再羞于直接说:我就是来卖车,管你展板有多高级艺术感,这里最终比拼的是谁能让消费者愉快掏钱。不用人工智能才能得出的推论是:车企们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卖点,也越来越了解市场的底线。我见过太多案件当事人自述时情绪化,讲着讲着早已偏离事实,但在车展现场,数据和市场反馈就是案卷,容不得太多个人幻想。
顺着这种变化去想,其实并不难发现一个现实: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存量竞争和深度淘汰赛。“创新”越来越像是必需品,而不是锦上添花。那些没能参加车展的品牌,很可能正处在一轮洗牌之中,连最后的展位都省了。智驾、智能座舱、电动化、价格战,这些高频词汇不断刷屏,没有品牌能靠“擦边”活下去。
站在刑侦岗位这么多年,最怕的不是案情复杂,而是证据指向太简单——有时候复杂和简单一样无情。现在这个行业的套路,正是简单却无情。车展就是横向比较的现场,卖点不清楚就没人多看一眼。
当然,再多的智能配置、价格战,到最后买车的依旧是人。这个市场里,情绪价值和个性化也是是真的——人们想被尊重,想要区别化,自主品牌用专馆秀肌肉,国际品牌嫁接本地智力,就是这个逻辑。至于那么多“技术创新”,说到底,它们能不能在实际驾乘体验中落地,还要再观察。毕竟,太多案件最后的“真相”,都和所有初始证词不一致。
此刻车展还在继续,卖车回归主业这一趋势大概不会变。但我在现场边打量展台边琢磨:在智能化、价格、技术逐渐同质化的明争暗斗中,下一个行业爆点,会不会又是某个意外的“警情”?比如,谁能率先用“情绪场感知系统”真正读懂驾驶者的焦虑和期待,谁就又抢跑了半圈。毕竟,不管车展现场多热闹,最终开车的,还是每一个有故事的“普通人”。剩下的,不妨让市场和时间去做鉴定。
你怎么看这场“冷”与“热”的叠加车展?在你心里,卖车的底线和创新的边界,又会如何拉锯?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