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先生那档子买“大奔”(咱也接地气儿点儿)的事儿,原本盘算着给媳妇儿一个惊喜,结果咧?
鸡飞狗跳。
心心念念的加长版325Li,想着后座能让她舒坦点儿,结果开回家一辆标轴的325i。
换你,你不得心里膈应?
更别提,这价钱,左抠右算,也没薅着啥羊毛,反倒感觉被反薅了一把。
这事儿啊,说穿了就是信息差作祟。
顾先生想抄个底,4S店铆足劲儿想多挣点儿,一来二去,就崴了脚。
汽车网站上抛个线头,销售一通神侃,什么店庆,什么地方补给,听着就让人上头。
可一到店里,立马变了脸谱。
想入手的车型价格高企,推荐另一款,还硬塞个终身维保。
你说这玩意儿,真顶用吗?
怕是以后扯皮的事儿一箩筐。
这家4S店也够可以的,嘴上抹蜜,说“到店详聊”,敢情就是个幌子。
客户满怀憧憬地赶过去,结果发现货不对板。
这换谁能信服?
更何况,卖车前孙子,卖车后大爷,简直是行内痼疾。
合同一签,钱袋子一空,消费者就成了砧板上的肉,想反悔?
门儿都没有。
瞧见没,这事儿里,顾先生有他的责任,贪小便宜,容易着道。
4S店也逃不了干系,销售话术太油滑,信息遮遮掩掩。
但更深层次的,是整个汽车销售圈的信任赤字。
买家卖家之间,永远隔着一层雾,谁也不敢掏心窝子。
说起来,置办车子这事儿,跟处对象有点儿异曲同工。
起初,销售各种献殷勤,嘘寒问暖,恨不得把你供起来。
一旦你真动了凡心,准备掏腰包了,嘴脸立马变了。
什么承诺,什么让利,都得重新过一遍堂。
这感觉,像极了渣男变脸,让人拔凉。
现在谁买东西不比价啊?
可汽车这玩意儿,价钱就是个黑箱。
同一款车,不同门店,报价能差出几条街。
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补贴、优惠,算下来更是一笔糊涂账。
想搞清楚,难如登天。
你说这事儿,咋破局?
指望消费者个个练就火眼金睛,怕是悬。
还得靠监管部门下猛药,整顿市场,提高价格透明度。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花钱,别再掉进这些坑里了。
其实,顾先生这事儿,也是一个警钟。
买东西,别总想着天上掉馅饼。
多做功课,摸清底细,别被销售牵着鼻子走。
否则,贪图一时爽,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
当然喽,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肯定也有一些厚道的商家,实心实意为客户着想。
但关键是,现在消费者压根儿没法辨别,谁是真心实意,谁是虚情假意。
这就好比摸彩,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抽到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但愿,未来的汽车消费市场,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坦诚。
让消费者买得踏实,开得舒心,别再为这些烦心事儿添堵了。
说到底,买车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不痛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