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沃尔夫斯堡的清晨,本该是机械臂发出轰鸣声的节奏,但如今大众工厂的流水线竟然少见地安静下来。
工人在停止的传送带边呆望着那些还没有装好仪表盘的高尔夫车模,那地方本该嵌入安世半导体的车规级芯片。
眼下,类似的情况也在宝马慕尼黑的工厂和标致巴黎的生产线上蔓延开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可别当成危言耸听:这些车企的芯片库存就剩没几天的量,停工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啦。
中方反击,切断依赖
这次闹剧的起因要追溯到9月30日那天。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硬生生接管了由中国资金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还在美国方面所谓的安全担心下,把公司的中国籍CEO给炒了鱿鱼。
这个动作就像扔到全球产业链里的石子,很快就引发了一连串反应。
这个月头,中方宣布不允许安世半导体芯片出口,直接打断了那些依赖中国生产能力的供应链的关键线。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个一般的芯片公司。这家位于荷兰的企业,每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芯片,一辆普通的燃油车差不多要用到400颗它的产品,电动车甚至要用到接近1000颗。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西格丽德・德弗里斯急得直跺脚,她的协会里有宝马、大众这些大牌,现在这帮企业全部都靠着库存撑着,真是句句心酸。
“生产线距离停工只剩几天了”,德弗里斯的话语中满是焦虑感。协会刚刚完成的会员调研结果显示,许多汽车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停产方案。
奔驰的CEO康林松真是行动迅速,早就派人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芯片了。可是跑了一趟下来才发现,想填补安世留下的空缺,基本上根本做不到。
安世的车规级芯片得经过严格的认证审查,就算找到了技术过关的供应商,新建生产线也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投产。
德弗里斯说得很实在:欧洲的汽车行业根本扛不起这几个月的等待。线下代理商们更有感触,安世的一些芯片已经“有货但卖不上”,一级分销商都开始收紧货源,市场里的存货被抢得差不多了。
欧洲汽车厂商的困境还没过去呢,日本同行也陷进了同样的泥潭。
在东京车展上,日产的首席绩效官纪尧姆・卡蒂埃一脸忧郁,跟记者直说:日产的芯片库存最多还能维持到11月的头几天。
本田、沃尔沃这些品牌也纷纷出来说话了,要是安世中国工厂的进口一直这么卡着,他们的生产线迟早得停下来。
中国态度强硬
让人觉得更耐人寻味的是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的态度。针对荷兰那边散布的“中国产芯片质量存疑”的说法,安世中国直接出了一份双语声明,硬刚到底。
声明中明确指出,安世在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都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法规规定,出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审核,目前工厂正常运行,正全力保证供应链的稳定。
荷兰政府接管了公司总部,但对中国的产能就没法管了,这场“抢芯”感觉更像是拿到个空壳子似的。
中荷两边高层已经有了沟通,商务部长王文涛和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也聊了电话。中方特别强调,荷兰那边的举动对全球的供应链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敦促他们赶紧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事。
卡雷曼斯也表示愿意共同探讨个建设性解决方案,荷兰的外交官则还在积极调解中。
车企们实在扛不住外交谈判的节奏了,大众每天因为可能停产就损失4000万欧元,两周下来,欧洲车企的产值已经掉了超过35亿欧元,1.2万员工也得面对临时失业的压力。
这事儿还引发了更广的产业链风险。中方很早就重新对稀土出口实行了管控措施,而稀土磁体可是汽车窗户、车门这些配件的重要核心部件。
现在人们都把希望放在APEC峰会的中美会谈上,据说两边可能会达成协议,暂停那些关键矿产的出口禁令长达一年。
谁也说不好,这份协议能不能把欧盟的稀土供应也纳进去。
芯片和稀土的双重压力把欧洲车企整得七行八歪,吓得不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在催促各方快点搞定,要是短时间内没个说法,停产恐怕就难免了。
一些车企也在拼命拆东墙补西墙,博世的工程师们正忙着重新设计ECU,打算把芯片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连车载娱乐系统都打算暂时先放一放。
这些应对措施只能算是敷衍了事,想真正解决问题,车规级芯片的替代可没那么容易,换个零件可不能就算完事。
国内未受影响,国际重大变化
安世中国的工厂还在正常运作,董事会和管理层反复强调绝不会让外界的力量干扰公司的运营。
可是荷兰那边的干扰没休息,一面打算插手中国企业的运营,一面又到处散布虚假消息给客户。
安世中国直接表态,要依法维权,毕竟他们手里拥有真正的产能,这才是供应链最有底气的地方。
这场闹剧揭示了个事实:全球产业链早已彼此交织,互相渗透。荷兰试图用行政手段抢夺企业,美国在暗中推波助澜,最终吃亏的还是欧洲的汽车厂商。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从德国设计完成后,经过中国封装,再发往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每一环都少不了。如今,这条产业链被硬生生打断,没有哪一端能孤立存在。
眼看着停产的日子越来越逼近,欧洲车企的心情也在股价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众两周内就蒸发了210亿欧元,标普直接把欧洲汽车行业的未来展望调成了“负面”。
德国经济部长忍不住骂荷兰“单边盲动”,欧盟内部也闹得挺热烈,有人建议把芯片法案的资金转去搞新工厂,可说实话,建厂哪有那么快呀。
最觉得憋屈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很多人早就把买车的合同签了下来,可是车还提不出来,贷款利息还在往上涨,连银行的客户经理都劝他们先骑个电动滑板车过渡一下。
订了新能源车型的车主们遭的苦头更大些,因为电动车对芯片的依赖程度更高,一旦断供,影响可是比燃油车还要严重得多。
中美会谈的日子越来越临近,大家都在盼着知道消息。如果这次机会能帮忙整理好供应链,欧洲的汽车厂家或许还能喘口气。
就算稀土禁令暂时缓解,芯片那边的难题可还没搞定。安世半导体的替代产能也不是说建就能建好的,这场危机敲响了警钟:把供应链的安稳全寄希望于别人,迟早会吃亏。
结语:
荷兰政府估计也没想到,一次仓促的接管会惹出这么大的连锁反应。被抢的公司变成了烫手山芋,自家的车企几乎要停产,国际社会还在质疑他们的信用和守约精神。
这事的结局怎么个发展,还难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挺明确: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搞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最终只会坑自己回头。
欧洲汽车厂商的生产线能不能顶住压力,可能就看接下来这几天的外交角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