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注意到,今年九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变化?零跑汽车竟跃居销量榜第二,小米仅用18个月就售出40万台,而曾经备受瞩目的理想汽车却跌至第七位。这背后揭示了一个震撼的事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7.8%,自主品牌占据78.1%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仅占7.4%——这个差距犹如两个平行世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确立:零跑通过规模化实现薄利多销,小米运用爆品思维精准打击,问界则以技术定义新豪华。这场深刻的市场洗牌告诉我们,未来的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壁垒、成本控制和生态整合三大维度。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面对如此剧变,我们该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主持人:大家好呀!欢迎再次蹲到我们的节目,我们带着新一期节目走来了!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聊聊最近汽车圈那个让人有点懵的九月销量数据——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这排名怎么全乱了’?说实话,我那天在停车场转悠,看到满眼绿牌,心里还嘀咕‘这车市是不是被谁偷偷洗牌了’?你当时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也觉得‘蔚小理’的江湖地位要变天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嘉宾:你这问题问得真到位!我第一反应也是‘这数据太魔幻了’——以前咱们聊车,张口就是‘比亚迪老大、蔚小理新势力三剑客’,现在一看,零跑都冲到百万销量第二了,小米十八个月干了四十万台,理想反而掉到第七!说真的,这变化不是偶然,它背后是整个行业在‘新能源赛道’上彻底换了一套游戏规则。你想想,九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到57.8%了,也就是说,现在你随便逛个停车场,两辆车里就有一辆是绿牌,这数字搁五年前谁敢信?而且自主品牌新能源比例高达78.1%,合资品牌才7.4%,这差距简直像两个世界。所以呢,咱们今天不聊虚的,就从这个‘洗牌’现象出发,看看谁在逆袭、谁在掉队,背后的门道到底在哪?你平时买车会优先考虑新能源吗?还是说还在纠结‘绿牌到底值不值’?
主持人:说实话,我身边朋友现在买车,十个里头八个都在问‘新能源有没有续航焦虑’,而不是‘油车省不省油’了——这转变太真实了!但话说回来,为啥国产车在新能源赛道上优势这么大?我记得以前合资车不是一直‘高人一等’吗?你作为分析师,怎么解释这个‘78.1% vs 7.4%’的悬殊?是不是因为咱们自己人更懂自己人?还是说合资品牌反应太慢了?你之前是不是也觉得‘合资车迟早会追上来’?结果现在看,它们连影子都摸不着了,是不是有点意外?
嘉宾:你这‘自己人更懂自己人’说得挺有意思!其实核心就两点:一是咱们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太强了,二是市场反应速度太快。合资品牌不是不想转型,而是它们的‘船太大,掉头太难’——研发体系、成本结构、甚至品牌定位都卡在燃油车时代,想转新能源得动全身,自然慢半拍。而咱们自主品牌,从零开始造车,反而没包袱,直接上电、上智能、上性价比,像零跑这种,就是靠‘薄利多销+规模效应’杀出来的。你想想,它月产能近6万台,这产量一上来,单车成本就摊薄了——打个比方,你开个面馆,一天卖十碗面,房租水电都得这十碗扛;卖一千碗,每碗成本就几乎可以忽略,利润自然就出来了。零跑毛利率12%以上,第二季度净利润1.6亿元,这可不是靠运气,是靠‘量’堆出来的。而且它还有‘碳积分’这个隐藏收入——简单说,就是国家给新能源车的‘奖励积分’,能卖给那些还在烧油的老牌车企,一年能赚数亿元!所以啊,便宜车也能赚钱,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把规模做起来。你之前是不是也觉得‘便宜没好货’?现在看,零跑这模式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
主持人:哎哟,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懂了!零跑这模式就像‘拼多多’版汽车——不靠单台暴利,靠走量+政策红利赚钱,听着简单,但执行起来得多难啊!我之前还纳闷‘卖这么便宜怎么活’,现在看,人家是把‘规模效应’玩明白了。不过话说回来,小米这‘闪电战’更让我震惊——十八个月卖40万台,月均2.2万台,就靠SU7和YU7两款车,YU7九月还干翻了Model Y,登顶SUV销量第一!这速度,简直像开了挂。你作为分析师,怎么理解小米这种‘爆品思维’?它是不是把做手机那套‘集中资源打单品’的经验直接搬过来了?你觉得这种模式能复制吗?还是说只有小米这种‘自带流量’的玩家才能玩得转?
嘉宾: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小米确实把‘爆品思维’玩到了极致——不搞机海战术,就专注打磨一两款精品,把设计、性能、智能化体验做到极致,然后靠品牌势能和用户生态引爆市场。这就像你开个店,不卖一百种菜,就专攻三道招牌菜,每道都做到街坊邻居都说‘绝了’,自然就火了。小米的SU7和YU7就是这个逻辑,用‘少而精’打穿市场。而且它背后有强大的用户社群和互联网运营能力,这是传统车企学不来的。但你要说‘能复制’,我得打个问号——不是每个品牌都有小米的粉丝基础和生态整合能力。比如理想,它之前靠‘增程式’技术当‘奶爸车’王者,现在就被小米和零跑从上下两头夹击,L9月销量跌破4000辆,排名跌到第七,这就是典型的‘护城河失效’。你想想,理想过去靠‘里程焦虑解决方案’吃红利,现在别人家增程式也成熟了,往上还有问界这种技术流,往下有零跑小米这种性价比流,它优势区间被压缩得只剩一条缝。这就像一个学生,以前靠数学单科拔尖,现在考综合卷,短板就暴露了。你平时买东西,是不是也更看重‘综合体验’而不是单一功能?理想现在就卡在这个点上。
主持人: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有点同情理想了——它就像那个‘偏科生’,以前靠一门绝活吃遍天下,现在考试改规则了,它就慌了。不过话说回来,问界这‘技术定义新豪华’的路子,是不是更符合未来趋势?M8在40万级别市场领先,M9在50万以上市场连续18个月销冠,这成绩太硬核了!它靠的是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和ADS高阶智驾,说白了,就是把‘车’变成了‘智能客厅’。你作为分析师,怎么看待这种‘技术豪华’?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买车,我们不再看真皮座椅、实木饰板,而是看‘车机好不好用、智驾强不强’?你觉得这种趋势会让更多品牌转向‘技术堆砌’吗?还是说,像零跑、小米这种‘性价比路线’才是主流?
嘉宾:你这‘技术豪华’总结得太准了!问界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智能体验’正在取代‘传统豪华’成为新标杆。买问界的人,买的不是车,是华为的生态——鸿蒙座舱让你上车像进智能客厅,ADS智驾让你开车像有私人司机,这种‘软实力’比真皮实木更戳中年轻人的心。但你要说‘技术堆砌’是主流,我得泼点冷水——技术是门槛,但不是万能钥匙。零跑靠规模和成本控制活下来,小米靠爆品和生态破局,问界靠技术定义高端,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没有绝对优劣。关键看品牌定位和用户需求。比如你,买车时更看重‘价格实惠+够用’,还是‘科技感+体验感’?理想现在的问题,就是它没及时调整——纯电步伐慢了,MEGA造型争议大,用户等不及了。所以啊,市场竞争不是‘谁强谁赢’,而是‘谁能快速适应变化’。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越来越像选手机——不光看硬件,更看系统、生态、服务?这趋势,咱们得跟上。
主持人: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买车这事变得好复杂——以前看参数、比价格,现在还得看‘车机系统顺不顺、智驾靠不靠谱’,甚至得考虑‘品牌会不会掉队’。不过话说回来,整个市场现在是不是已经从‘一超多强’变成‘混战’了?比亚迪虽然总销量还第一,但增速放缓了;蔚来小鹏勉强维持第一梯队;合资品牌几乎消失;零跑、小米、问界各领风骚。这种格局,对我们消费者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不是意味着选择更多了,但也更难选了?你作为分析师,觉得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是什么?是拼技术、拼价格、还是拼生态?
嘉宾:你这个问题太到位了!现在的市场,确实从‘一超多强’变成了‘群雄混战’——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人。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选择多了,价格战打起来,技术迭代加速,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但挑战也来了——信息爆炸,决策成本变高。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我总结三点:一是‘技术壁垒’,像问界那样,用鸿蒙+ADS构建护城河;二是‘成本控制’,像零跑那样,靠规模效应把价格打下来;三是‘生态整合’,像小米那样,把车变成智能终端的一部分。说白了,未来的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智能空间’。你平时用手机,是不是也更看重‘系统流畅+生态丰富’?车也一样。所以啊,作为消费者,你得先想清楚:你想要的是‘极致性价比’、‘科技体验’,还是‘品牌溢价’?选对了方向,才能不被市场洗牌洗掉。
主持人:听你这么一分析,我突然觉得买车这事没那么难了——先想清楚自己要啥,再看品牌能不能满足。不过话说回来,这市场变化太快了,今天零跑、小米、问界风光,明天说不定又冒出个新玩家。你觉得这种‘快速迭代’是行业健康的表现吗?还是说,它会让消费者更焦虑?我身边就有朋友,买了车半年就后悔‘早知道等新款’,这心态是不是也该调整一下?
嘉宾:你这‘后悔心态’太真实了!但说实话,这种‘快速迭代’恰恰是行业活力的体现——说明技术在进步,竞争在加剧,消费者受益。焦虑是难免的,但咱们得学会‘动态选择’——不追求‘完美’,而是选‘当下最适合’。比如你买手机,不会等三年后的新款,而是选‘现在能用、性价比高’的。车也一样。而且,现在的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软件升级、OTA迭代,买了车不等于终点,而是起点。所以啊,与其焦虑‘买早了’,不如享受‘用新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更像‘选生活方式’?而不是‘选工具’?这变化,挺有意思的。
主持人:确实!买车现在真成了‘选生活方式’——是选零跑的‘实用派’,小米的‘科技控’,还是问界的‘高端玩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最后我想问你,作为分析师,你觉得这种‘混战’格局会持续多久?会不会有一天,又回到‘一超多强’?还是说,未来的市场就是‘百花齐放’?你更看好哪种模式?
嘉宾:说实话,我更看好‘百花齐放’——因为用户需求太多元了,不可能被一两种模式垄断。零跑的性价比、小米的爆品、问界的技术,各有各的生存空间。未来的市场,不是‘谁吃掉谁’,而是‘谁满足谁’。而且,技术还在飞速发展,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车机系统,每一块都有突破空间。所以啊,没有‘终极赢家’,只有‘持续进化者’。你作为消费者,不用纠结‘谁会赢’,只要选‘谁适合你’就行。毕竟,车是为你服务的,不是为市场服务的。
主持人:说得太对了!车是为你服务的,不是为市场服务的——这句话我得记下来!感谢你陪伴我们度过这期时光,无论你在哪里,都祝你一切顺利,关注我,下期再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