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

2025年,中国七大车企利润总和≈丰田×0.3。全球每卖出3辆车就有1辆中国造,但每10元汽车利润,丰田独占4元。我们拼命踩电门的时候,对手早已设计好“吸血”的秩序。


01


销量赢家,利润输家

3000万辆中国车,全年开足马力地跑,结果到头来,赚的钱连人家丰田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不信你看数据: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2377亿元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

比亚迪、长安、吉利、长城、上汽、广汽、蔚小理……七大中国车企一起上“比亚迪(402亿)+长安(73.21亿)+吉利(166亿)+长城(126.92亿)+上汽(16.7亿)+广汽(8.24亿)+蔚小理(约60亿)”,七大车企总利润约853亿,都还还不够丰田打个哈欠的。

更魔幻的是,丰田连“新能源顶流”都算不上。

它既不卷纯电,也没啥“智能驾驶元宇宙”,照样坐稳全球最赚钱车企的宝座。

你在抖音刷“车机对决”、小红书看“油电同价”,

丰田在人群背后默默拿着计算器,算的不是配置,是利润。

我们以为拼的是销量,丰田拼的却是赚钱方式。

我们以为赢的是未来,丰田赢的是现在还在源源不断进账的现金流。

所以问题不是我们造不好车, 而是我们可能还没学会——怎么在造车这件事里,体面地赚钱。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02


丰田的吸血密码

我们总说丰田保守、不激进、不追风口。 但真相是,它根本没把自己当“车厂”。 它做的是一整套——稳定获利的秩序设计。

1.它不是靠卷出来的,是靠混出来的

丰田到现在都不着急上纯电,主力还是混动。

但就是靠这套“油电混合老古董”,硬生生把全球最大的汽车利润池占了个稳。

你以为混动是过渡,它却拿混动当提款机。

燃油车省油,电车省税,混动车两头吃。

不光造得便宜、卖得不打折,还能靠超低故障率+高保值率,把“终身用户”牢牢握在手里。

所以丰田靠混动,不是为了环保,也不是为了未来, 而是因为这玩意——赚钱、稳定、还没人抢。

2.它的“赚钱逻辑”,跟你想的不一样

你以为丰田是靠卖车赚钱?

不,它真正的利润,藏在你买完车之后的每一步。

车贷、保险、保养、金融服务,一整条产业链它全包。

车是入口,服务是收益,金融是复利

丰田金融服务一个业务板块,一年就能给它贡献两千多亿日元利润。

而我们这边,99%的车企还停留在“我得多卖点车,冲一冲季度报表”的阶段。

这就像你以为在买一个手机,结果苹果赚的最多的,是AppStore的分成。 丰田也是,车只是个引子,真正让它“躺着挣钱”的,是体系。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3.它的“体系”,比你想象得还冷酷

丰田最出名的是“TPS”——丰田生产方式。 一句话总结就是:极致稳定,极致节流,极致算计。

一颗螺丝钉延误两小时,它能直接停工全线,但不会多备一件库存。

所有合作厂商必须按节奏供货,哪怕你早交一天,它也不收。

数字是最直观的体现,丰田库存周转周期54天,中国车企170-275天。

这不是偏执,这是控制力。

它不是追风口的疯子,而是给自己造了一座不会亏的金矿。

雷·达里奥在《原则》里有一句话很贴切:

“经济规律不会因为你努力就改变,它只尊重系统设计者。”

丰田就是那个设计系统的人。 它不跟你抢热点、不跟你卷智能,它只用自己那一套慢、冷、但不亏钱的逻辑,躺着把钱挣了。

我们总说丰田“不性感”,但真正性感的是——它用几十年不变的打法,年年稳坐全球利润榜头排。

而这一切,都不是靠爆款、靠吆喝、靠流量来的,

靠秩序、靠耐心、靠极度不讨喜的“盈利哲学”


03


中国车的利润困局

我们这边,是另一种热闹。

新能源卖疯了,国产品牌攻城略地,从北京一路卷到德国慕尼黑。

每一场发布会都像科技春晚,每一场价格战都像血拼清仓

但翻开财报一看,冷静得吓人。

比亚迪年销300多万辆,全球第一,净利润不过丰田的四分之一。

上汽集团,体量全球前三,利润却年年缩水。

其他车企呢?基本上不是刚盈亏持平,就是还在亏钱路上加速。

我们赢了销量,赢了声量,但始终没能赢得利润的体面。

1.我们卷得太狠,却赚得太薄

降价、再降价,打折、再打折,连锁超市都没这么拼命清库存。 有车企为了抢市场份额,把车价拉到和一台iPhone差不多,

除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外,行业平均毛利率从5.7%降至3.9%。 结果销量上来了,股价却下去了——因为投资人知道:你赔钱赚吆喝,早晚得还。

行业内卷,卷到最后卷掉的是谁?是研发投入、是服务口碑、是品牌溢价,甚至是员工年终奖。

我们不缺技术、不缺用户,缺的是——不靠赔本也能赢的能力。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2.我们不是不会赚钱,而是太怕赚钱

这事听起来离谱,但现实就是这样:

一涨价,就有人骂你“良心坏了”;一赚钱,就有人说你“割韭菜”;关于这,雷军应该最有发言权。

结果所有车企都变成了道德人质,不敢涨、不敢收、不敢讲利润。

你看苹果敢年年涨价,特斯拉敢明码涨利润,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价值是可以堂堂正正标价的,而不是偷偷摸摸地换电池套餐。

我们这边呢?只敢把高端藏进选装包,价格战打成“心战”,最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值这个价了。

3.我们在技术上很猛,但在商业上,还没入门

我们花了十年把“车”做成了“屏幕”,把“底盘”卷成了“飞船”,

但最后都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卖车:优惠、补贴、烧钱买声量

我们在技术路径上跟全球对抗,在商业路径上却还停留在“低价冲市场”的阶段。

丰田用混动打下盈利根基,我们用纯电烧钱买用户;

丰田用一套体系提取长期现金流,我们还在用“618思维”打行业翻盘局。

说到底,我们太急着证明自己,反而忘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不是赢口碑,而是能活下来。

这部分,我们不用否定谁,也不怨谁。 只是得承认:我们确实很努力,也很聪明, 但在“怎么赢得像个赢家”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还没学会。


04


赚钱可耻吗?

中国车企这几年的努力,谁都看得到。

从三电技术到智能座舱,从设计语言到交付速度,几乎每一步都在追赶、在创新、在死磕。

可奇怪的是,我们总在赢面子,却不敢谈赢里子。

为什么利润成了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为什么只要企业赚钱,就总有人冲出来说它“变质了”、“割韭菜了”? 为什么我们总在用“责任”“情怀”“民族品牌”去包装一个企业的存在感,却很少坦然地说:我就是一家靠赚钱活得越来越好的公司。

你可能会说,赚钱不该是唯一目的。

是的,它不是唯一目的,但它是基本生存线。

没有利润的技术是实验室情怀,没有商业闭环的创新是资本游戏。

丰田能赚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承认——

技术要服务于商业,商业要服务于盈利,盈利才能反哺长久的创新。

它不着急成为最“先进”的那一个,它要成为最“稳健”的那一个。

它不卷热搜,它卷利润率;不抢流量,它抢残值;不搞噱头,它搞闭环。

问题其实不在技术路径上,而在价值判断上。

我们到底认不认可:“赚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企业能力?

我们敢不敢接受:有时候不是我们不优秀,而是我们还没有养成对利润的尊重?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雷·达里奥在《原则》里说过一句话:

“经济不会奖赏努力,它只奖赏正确的系统。”

丰田有一个系统,它叫“稳定挣钱”;

我们有一颗冲刺的心,但还没找到那套能赢又能活的系统。

别误会,这不是替丰田洗地。

它有保守、有慢动作,也有不少争议。

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赚钱,不是耻辱,不是投机,不是割韭菜。而是一个企业从混沌走向秩序,从冲动走向成熟的过程。 是它真正在市场站住脚的,唯一可靠凭证。


05


我们为谁造车?

三千万辆中国车,隆隆驶出工厂,驶过直播间,驶进千家万户。

每一辆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设计、研发、装配、售后,夜以继日。

但当我们看着丰田坐拥全球最高利润、看着中国车企连年销量第一却利润下滑,

忍不住会问一句:

如果这些车的价值,最后都没有变成利润留在中国,那我们,到底是在为谁造车?

是在为民族工业搏一口气?

还是在为流量平台、供应链冗余,打一场无尽的内卷?

还是,只是在为一场还没想清楚怎么玩的未来,提前透支力气?

也许我们并不缺技术,也并不缺野心, 但我们太缺一种心理准备:去接受“赚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能力。

我们总说,要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品牌。但世界级品牌的第一课,不是情怀,是利润; 不是涨粉,是定价权; 不是火一阵,是活得久、活得好、活得自信。

而在这一课上,丰田早就开始教,

我们,还在反复试卷子。

中国车卖全球3000万辆,利润不及丰田1/3:我们到底输在哪?-有驾

当丰田用900万辆的销量拿走全球汽车业1/3的利润,中国3000万辆的“胜利”还剩什么?

#三千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