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觉得挺有意思,也挺感慨的。

那就是曾经在中国市场上被看作是“梦想之车”的保时捷,日子好像突然就不好过了。

很多人都在问,那个高高在上的德国豪华品牌,怎么销量说掉就掉下来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咱们先来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数据是最不会骗人的。

根据公开的销售报告,今年上半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大滑坡”,猛地下降了28%。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这意味着,相比去年同期,少卖了将近三成的车。

具体到数量上,是21302台。

这个成绩单,放在任何一个品牌身上,都足以让管理层睡不着觉了。

更关键的是,这已经不是偶然的波动了,而是连续第四年的持续下滑。

从2022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就像是走下坡路,一年比一年陡,从微跌到两位数的下跌,再到如今接近三成的暴跌,这个趋势让人看着都心惊。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想当年,中国市场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金主”,全世界每卖出三台保时捷,就有一台是在中国。

而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全球总销量里的占比,已经从曾经的三分之一,跌到了连15%都快守不住的境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呢?

简单来说,保时捷现在是两头受气,被夹在了中间。

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直接的就是进口关税的调整。

这就像是给原本就很贵的商品,又额外加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就拿保时捷最受欢迎的车型卡宴来说,因为关税的影响,现在买一辆新车要比以前多花十几万。

这十几万块钱,对于能买得起保时捷的家庭来说,可能不算伤筋动骨,但在如今这个大家花钱都越来越理性的时代,这笔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人们会想,多花这十几万,到底值不值?

这笔钱,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用处?

比如,可以再添置一辆性能非常不错的国产新能源车了。

所以,价格上的这道坎,实实在在地劝退了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

可能有人会说,你看保时捷在北美市场不是还增长了吗?

确实,北美市场的数据是涨了10%,但这个增长背后是有“水分”的。

很多经销商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更高的关税,提前大量进货,把车都囤在了仓库里,造成了销量增长的假象。

这种靠压库存撑起来的业绩,又能维持多久呢?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当北美那边的仓库堆满了卖不动的车时,中国的经销商们早就在想办法清理库存,回笼资金了。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性的冲击,来自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

这股力量,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过去,我们一提到豪华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德国的“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奥迪,再往上就是保时捷。

国产车似乎跟“豪华”两个字沾不上边。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你看看以小米SU7为代表的一批国产新能源车,它们一上来就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跟消费者对话。

雷军在发布会上,直接把小米SU7和保时捷的Taycan放在一起比较,从设计、性能到智能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场公开的“打擂台”。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这种自信,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像蔚来ET9、仰望U8这些定位在更高价位的国产车型,它们正在重新定义“豪华”。

它们告诉消费者,豪华不仅仅是真皮座椅、精致的做工和那个闪亮的品牌标志,更应该是科技带来的极致体验。

比如说,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帮你开车,大大减轻驾驶疲劳;比如说,那个聪明的车机系统,就像一个贴心的语音助手,动动嘴就能控制车里的一切;再比如说,车里那些舒适的配置,像小冰箱、大屏幕、可以完全放平的座椅,让汽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起居室。

这些实实在在的功能,都是传统豪华品牌目前所欠缺的。

当消费者拿着同样的预算去比较时,一边是拥有百年历史、充满驾驶乐趣但智能化相对落后的保时捷,另一边是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体验更全面的国产新势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摇了。

保时捷自己其实也意识到了电动化的重要性,也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车Taycan。

按理说,这应该是它应对挑战的有力武器,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为了提升销量,Taycan在今年五月甚至官方宣布降价超过二十万,这对于保时捷这种一向价格坚挺的品牌来说,是极为罕见的。

但即便如此,市场反应依然平平。

问题就出在产品本身。

很多车主和评测都指出,Taycan的车机系统反应慢、操作复杂,和现在国产车流畅的智能座舱比起来,就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而在智能驾驶方面,更是它的短板。

当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在大力推广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保时捷在这方面还显得相当保守和滞后。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消费者花了一百多万,却没有得到这个价位应有的顶级科技体验。

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我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买不到一台能轻松实现自动泊车的车?

保时捷看不起小米?雷军出手狠打脸,对手直接受内伤!-有驾

最终,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和观念变了。

过去,开一台保时捷,是身份和财富最直接的象征,那个盾形的徽标,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交货币。

但现在,新一代的成功人士,他们对于“好车”的定义更加多元,也更加注重内在的价值和真实的体验。

他们不再盲目地迷信外国品牌的光环,反而认为,选择一款技术领先、设计创新的国产高端汽车,更能体现自己的品味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才是对传统豪华品牌最根本的冲击。

现在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保时捷的展厅里,有顾客会拿出手机,打开国产车的参数配置表,一条一条地和销售进行对比。

这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对于保时捷来说,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问题,而是一场品牌价值的保卫战。

它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和赛道基因,在智能电动化的新浪潮面前,突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不能尽快补上在智能化、软件体验上的短板,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现在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即便是再忠实的粉丝,恐怕也会在一次次失望之后,选择转身离开。

看着中国品牌一个个自信地向百万级市场发起冲击,斯图加特总部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